我对西方文化课的体会
《西方文化概论》课,为期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
一节不落,感受最深的,不是西方的那些神话传说、宗教哲学,而是老师介绍的一些关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的知识。
学期初,老师就提到过中国文坛的三位大家——辜鸿铭、林语堂和季羡林。
出于对辜鸿铭的兴趣,我特地去借了他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回来看。
其中有一些观点让我非常有触动。
他说,中国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难以言表的温良背后,隐藏着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因此曾有欧洲人说同样是在亚洲,在日本呆久了会厌恶,而在中国呆的越久,会越喜欢中国。
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人温良本真的品质。
中国人,不见得都读过圣贤书,女人也许不识几个大字,男人也许光着膀子在大声喊话,但是他们都显得热情友善,全然没有掩饰。
大部分的人民大众都不拘泥于小细节,愿意积极乐观,用自己的方式经营自己的小生活。
每每有出现周边小国和中国有领土冲突的时候,网友常常说凭中国的实力,要是想要侵略你们,轻而易举。
但是我想,从古代直到现在,中国人在汉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温良品质决定了,我们安于过稳定安宁的生活。
还有一段,是老师后面上课时提到的。
“一个文明的价值,并不是看这文明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也不是看它创造了多少艺术、制度和科学,而是看它塑造了什么样的人道,什么样的男人,什么样的女人。
男人和女人,都是人类的元素,人格和文化的灵魂。
”也一段也觉得非常有道理。
只有一个良性的、好的文明,才能孕育出好的、向善的人民。
只有拥有优良的社会元素,整个社会才能良性发展起来。
说到男人和女人,又会提到在跨文化交往,或者只是本国文化交往中,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礼节原则——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的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而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保护妇女并且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
至少在中国,似乎有不少男性对于“女士优先”的看法,是来源于自己的大男子主义。
彷佛男性天生就有超出女性的能力,女性是因为先天的能力欠缺而需要被保护。
我想说,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也非常受到女性的鄙夷的。
女性和男性的区别从一开始就是来源于生理结构的区别,女性个子更小、力气更小,但是心思要更细腻,很多小事细节是只有女性才能完成的。
因此,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是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的。
从原始社会起,男性打猎捕食、女性留下来照顾家族事务;到了现代,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男人在外打拼、女人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上。
由此,产生一种思维定势——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在家被养。
但是,事实上,只是男性分属的社会分工往往产生很显著的效果,而女性的则没有过多明显的效果罢了。
所以,我想说,对于女性的尊重,绝非“女士优先”那么简单,至少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感谢老师,这是老师第三次教我们班了,这些课程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
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