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区域,而在转移的过
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各项保障政策都是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重要的民生
问题。

本文将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其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
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职业技能整体素质偏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农民工
总体受教育平均水平18.4%,很难适应市场用工需求。

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
来越高,企业用工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明显。

虽然农民工工资报酬相对较低,但是
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收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
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农村劳动力就业缺技能的矛盾愈发突出。

2.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通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劳务输出仅占总数的10%左右。

90%的农民转移就
业除极少部分是职业学校推荐的外,大多数是自发的,靠的是兄弟姐妹亲戚互相带、老乡带
老乡带出去的。

主渠道不畅,黑中介便有机可乘,非法招工诈骗农民工影响极坏。

组织化程
度低,既不利于农民外出就业,也不利于其输入地对外来就业农民的管理,更不利于务工人
员合法权益的保护。

3.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农民工相对与城市居民的收入较低,尽管在城市务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但是横向
比较城市居民的收入,农民工的收入较低。

收入水平决定生活水平,由于收入较低,他们的
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外,用于其他消费的费用非常少;住宿条件也较差,多在工棚或多人合租;另外,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单调,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身在大城
市而变得丰富多彩。

4.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没有切实落到实处
我国虽然提出了很多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农民工
工资以及个人保障问题都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出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农民工进入城
市受到歧视,以及农民工户籍问题等,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
民工就业问题上,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落实到实处,农民工的
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农民工占据了务工人员的大多数,也是我国居民劳动转移的多
数人群。

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了地方没有切实落实农民工的现象,政策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
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
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切实解决其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夯实工作基础。

改善
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就业服务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
形成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的格局。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并得到了社
会各方越来越多的关心和支持。

建议将各相关部门的有关劳动力供求信息即时联网,强化再就
业的服务功能,以健全统一公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2.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
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纳入法律保护轨道,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居民
和异地转移民工的子女入学入托问题,逐步建立进城民工及异地转移劳动力的医疗、失业、
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劳务输出互助金,为劳务输出人员意外伤残、死亡提供援助。

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渠道。

3.1要抓好劳动力流转的组织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

提倡发展政府公共事业性的、集体的、
个体的、社会团体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

政府应制定劳动力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实施必要
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以介绍职业为名,行坑骗农民工为实的行为,真正把中介组织办成使农民相信、政府放心、能为延寿县劳动力转移起到桥梁作用的机构。

3.2搞好信息服务和管理
搞好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量准确可靠的劳务信息是成功输出劳务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搞好信息网点建设,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点地区建立信息网点,收集劳务信息。

二是在长年外出的劳务人员中选聘一批信息员,负责收集当地的劳务信息。

三是搞好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摸清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现状,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特
长等,为劳动力的输出打好基础。

4.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并统筹城乡教育,促使农村和城镇的培训和教育协调发展,同时
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培养新型农民。

而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是最核
心的内容,以确保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经费来源,促使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农村基础
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着全面性、基础性及先导性作用。

因此,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
力度,进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提供文化基础。

这就需要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以根
据相关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城市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在农村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
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
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5.强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
业内部就业机会。

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
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6.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
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
和歧视性规定,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
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要建立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督查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