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监控量测(标准)

隧道监控量测(标准)

技术交底记录
***隧道出口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一、工程地质特性
隧道位于陇西系内旋带,构造相对简单。

隧道洞身通过第四系上更新统砂质黄土与上第三系 泥岩及华力西期花岗岩;泥岩与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未发现有大的构造形迹。

隧道通过地区属 黄土高原,地表覆盖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系砂质黄土,基岩仅在冲沟陡坎处出露。

下浮基岩为第三 系泥岩,根据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构造等条件,隧道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黄土孔隙 裂隙和基岩裂隙水。

黄土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砂质黄土中, 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

*
^施工单位. ******************* 工区
编号:JSJD — **
单位工程 ***隧道
施工里程 DK8**** 〜DK ****
交底内容
***隧道出口监控量测技 术
交底
接底部门 (架子
架子队施工人员
1 •隧道洞口段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 布设一个断面,结合本隧道设计图纸,
其沉降观测点布设里程为
DK**9+687、DK**9+662、DK**9+644。

2 • DK**9+644段位于基础处理与不处理分界段,此里程桩设置时左右各布置一个断面。

3•洞身段范围内W 级围岩每隔
300m V 级围岩每隔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 .隧道两个相向施工贯通面处两侧各布置一个断面。

5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高于沟槽盖板
0.3m 处设一对沉降
观测点。

四、监控量测频率
隧道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根据测点距离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率确定。

如有出现异常情
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B —隧道开挖宽度 五、监控量测人员及仪器
1 . ***隧道监控量测人员有甲、乙、丙
2 .监控量测仪器采用莱卡
TCR402全站仪一套、苏光 DSZ2水准仪一套、收敛计一套
六、监控量测断面设置原则:
1 •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由于隧道洞口处于浅埋段,隧道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点和隧道内测点 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下表的要求布置。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注:—隧道埋深;—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饱和黄土段 可能出现涌水地段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本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
围应不小于28m,本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共计设置2处,桩号为DK**9+642、DK**9+632。

其测点
布置如下图所示。

2 •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必测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m)
V〜W < 5
IV < 10
出30 〜50
地段
开挖方法一般地段特殊地段
台阶法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三台阶临时仰拱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三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六、监控量测方法
根据量测的结果,回归分析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控制曲线回归曲线
散点图
时间(t)
1.16-3回归分析时态曲线示意图
U=Alg(1+t)+B U=t/(A+Bt)
U=Ae-B/t U=A(e-Bt-e-BtO)
U=A/[1/(1+Bt0)2-1/(1+Bt)2] U=Alg[(B+t)/(B+tO)]
以上各式中:U----位移值(或应力值)
A 、B-----回归函数
t----- 测点的观测时间
6、本隧道监控量测断面起点以DK**9+662,洞口V级段量测断面间距5m, W级围岩段断面间距10m,围岩分级见本交底前面围岩分级表,施工中具体布设位置按里程及围岩级别统计。

编制人审查人交底日期
接受交底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