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叫兴奋性。
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已开始承受的负荷。
贫血: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胃排空 :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肾糖阈: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或者说,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在刺激作用下先在感受器细胞内产生的局部电位。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膜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稳态: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离子农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极化: 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
局部兴奋 :组织或细胞受到阀下刺激时,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轻度的达不到阀电位水平的局部去极化反应。
异位节律:在异常情况下,潜在起博点则可取代窦房结的功能而表现自律性,以维持心脏的兴奋和博动。
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体温调定点::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原尿: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入囊腔的滤液叫原尿。
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牵涉痛 :内脏疾病时,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扯痛。
月经周期: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形成月经的周期性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填空题知识点:1、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调节2、O2和CO2通过红细胞的转运方式是单纯扩散,葡萄糖通过红细胞的转运方式是易化扩散。
Na、K、Ca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3、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4、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5、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6、低氧气对呼吸调节的影响:低氧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兴奋。
7、胃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酸性环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8、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以直肠温最高,腋窝温最低。
9、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原尿与血浆的主区别是原尿中基本不含蛋白质。
●10、屈光不正的校正:矫正近视眼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佩戴凸透镜,矫正散光眼柱状镜,矫正老花眼佩戴凸透镜。
11、在动物中脑的上丘、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12、生长素相关疾病:人幼年时期缺乏将患侏儒症,成年后生长素过多则出现肢端肥大症。
13、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浓度。
14、月经形成的原因:月经周期中,由于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
15、可兴奋组织的种类。
在传统生理学中,通常将神经、肌肉、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16、极化、去极化、超计划的概念: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极化;可兴奋细胞安静状态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而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小的状态称为去极化,而膜电位(绝对值)增大的状态称为超极化。
17、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草酸盐和柠檬酸钠。
18、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它与心肌细胞膜上B1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房室传导加速,故心输出量增加。
19、胃液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醛固酮能促进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21、眼的调节的方式:眼的调节主要靠晶状体曲率半径的改变、瞳孔缩小和双眼汇聚调节22、哺乳动物突触后抑制的类型:哺乳动物中,所有的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该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23、大脑皮层功能分区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是运动代表区。
问答题:1、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子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功能其重要作用。
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2、在人工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上,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哪些生理活动?答:(1)阀刺激或阀上刺激使坐骨神经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2)兴奋沿坐骨神经传向动作末梢(局部电流学说)(3)兴奋在神经-肌接头处的传递,即突出前膜去极化引起Ca2+内流——Ca2+内流触发神经递质Ach释放——Ach经扩散与接头后膜上的N2型Ach受体通道相结合,出现以Na+内流为主的离子跨膜运动,形成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传播到周围一般肌膜,产生动作电位病传遍整个肌细胞(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胞质内Ca2+浓度迅速增高(5)胞质内Ca2+与肌蛋白结合,诱发肌丝滑行,肌肉收缩(6)肌质网膜上Ca2+泵活动回收Ca2+,使胞质内Ca2+浓度恢复,肌肉舒张。
3、简述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敏感刺激。
答: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他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离子)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离子)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离子敏感,CO2可间接通过H 离子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
4、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机制。
答:(1)因素:(一)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的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小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二)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
如果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三)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滤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会减少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至于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不能受阻而过滤。
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糖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5、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增大,当搏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明显降低,舒张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减小。
(2)心率:当心率加快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明显降低,而收缩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当外周阻力加大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但以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因此脉压减小,当外周阻力减小时,也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明显,因此脉压增大。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变小(如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改变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故脉压降低(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相互关系:当循环血量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将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心输出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当循环血量增多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时则发生相反变化,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生理情况下发生的动脉血压变化,往往是上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6、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答:区别点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阀下刺激阀上或阀刺激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布不衰减性扩布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无“全或无“特点有”全或无“点7、何谓窦弓反射?其反射弧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答:窦弓反射是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收到牵张刺激,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的反射,其反射弧组成如下:(一)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能感受血压增高引起的机械牵张刺激而兴奋(二)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三)反射中枢传入神经进入延髓后先和孤束神经元发生联系继而投射到迷走背核、疑核以及脑干其他部位,如脑桥、下丘脑一些神经核团(四)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五)效应器心脏及有关平滑肌该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量发生突出变化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其生理意义在于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形成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内流是膜电位发生超级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9、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有哪些?答:胃液的主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其生理作用为(1)盐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
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杀灭随食物进图胃内的细菌。
3、盐酸进入小肠,促进促胰液素释放,进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4、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5、盐酸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2)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成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为胨和(3)粘液:具有润滑和保护粘液膜作用,并与HCO3-构成“粘膜——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也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0、论述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化?其机理是什么?答:大量失血使尿量减少。
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血压降低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通过叫交感神经直接作用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间接作用,将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是肾小球滤过下降,尿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