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背诵内容(不含现代文)1、《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课文分析:项羽凭借胯下乌骓马、手中戟灭了秦朝,的卢马救过刘备,关羽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这些都是真正的好马,千里马。
中心思想;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并抨击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古代咏鸟诗三首 专题《鸟》闻雁唐韦应物: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池鹤唐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 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 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 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迎燕宋葛天民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3、《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4、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宣州谢朓 tiǎo楼饯别校 jiào 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 piān 舟。
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口技》清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 絮絮不止。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 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未几 夫齁 hōu 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 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
中间 jiàn 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 呼呼风声 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 曳屋许许 hǔhǔ 声 抢夺声 泼水声。
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
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wèi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 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 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也。
其将归见其亲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
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
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
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
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
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
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
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中心:本文叙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却终有所成,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段落大意: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题红叶》唐宣宗宫人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