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摘要:论文分析了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中三个下层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这些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展开了对当时全部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
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封建、环境
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集中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出对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十分具有典型性,以下作着重探析。
一、辛亥革命前后愚弱农民奴性人格的典型——阿q
《阿q正传》集中地描绘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
他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
除做工外,没有人记得起阿q,但当别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
他头上长了癞头疮,闲人们撩他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便“怒目而视”,或者说“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疮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他被人打了,吃了亏,但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也就心满意足了。
精神胜利法被人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
畜牲”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
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
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转而欺侮小尼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来说,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恨。
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奴性人格的集中表现。
它的产生根源:(1)就他自身来说,是政治上受压迫最大(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经济上受剥削最重(被剥削到只剩下一条不能再脱的裤子),思想上受毒害最深和人格上受凌辱最惨;而他又孤立无援,目不识丁,主观盲目,瘦弱无力,他受压迫和凌辱而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麻痹的办法,在精神上寻求安慰。
(2)就他所属的阶级来说,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分散、孤立、闭塞的状况,都妨碍他们正确认识世界。
(3)就中国传统来说,民间长期流传的所谓“圣经圣传”、“遁世主义”、“混世主义”,也是精神胜利的温床。
(4)就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来说,中国历次被帝国主义打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统治阶级从上而下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胜利法,这自然要影响到阿q这样愚弱的农民。
由此看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暴露这些国民性的弱点,旨在唤起“民魂”。
鲁迅正是通过塑造阿q这
个独具特色的典型形象来“暴露国民弱点”,达到了非常深刻的地步。
二、备受封建等级观念和科举制度毒害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已经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孔乙己,就是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描写的。
活动在咸亨酒店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中的孔乙己,他的心灵被封建文化的毒汁早已残害致死,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凌辱,他只有哀求,没有任何一点愤怒和反抗,他带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累累伤痕,在周围人们的一片片讥笑声中,离开了那个冷酷的世界,尤其最后
用手走路的形象,更令人惨不忍睹。
他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典型性的人物与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更增强了悲剧的社会批判力量。
三、深受封建礼教迫害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农村劳动妇女典型——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从这一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孤苦无依的处境、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深刻地反映出造成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客观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造成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主观因素:她们对处于奴隶地位的不自觉。
祥林嫂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之中:旧中国江南农村落后、愚昧、闭塞,吃人的旧制度编织了一张无形但又严严实实的大网。
在这里,有的人吃人,有的人吃了人又被人吃。
祥林嫂则是这一典型环境中完全被人吃的最典型的人物形象。
总之,鲁迅小说在表现这种社会思想状况的过程中,突出了对辛亥革命的表现,对妇女问题的表现,对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表现等等。
由于社会思想的沉滞落后、社会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使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陷入了悲剧的失败;妇女是受封建传统道德摧残最重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
阶级,他们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和剥削,在精神上也受到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的严重束缚和无情摧残;觉醒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直接联系着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反封建思想启蒙,他们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彻底实现的……所以说,鲁迅小说中塑造的下层人物形象系列全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书目
1、刘泰隆、赵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出版社1984年版。
4、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载《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5、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刘谚深《硕维新课标.教详解(高一语文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