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毒灭菌隔离技术规范(2016年10月)

消毒灭菌隔离技术规范(2016年10月)


3、护士小张,26岁,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肿瘤病 房,在一次取血后,分离针头时被回弹的针头扎 伤了中指,伤口做了一般处理并向感染办公室上 报。一月后,小张出现全身乏力等不适症状,进 一步检查发现转氨酶高,血液检测结果HCV阳性, 刺伤后第8周确诊感染了丙型肝炎。
4、护士小雪,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合同护士,一次 长达一个月的腹泻让她瘦的脱了形,抽血检查 HIV 阳性。病床上的小雪泣不成声:“在工作中无数 次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有时还被扎伤,如果 让我说是哪一次扎伤,我哪说得清。
医院感染的分类
1 2 3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母婴感染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系指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 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 染,或者通过物品、医院环境对病人和职 工的间接感染。这种感染是可预防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分为多种类型。
外源性感染类型
交叉
病原体来自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 带者或外环境,包括医院职工以及探视 者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严格消毒灭菌原则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清洗,再消毒或 灭菌。 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 检测。
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及 使用方法。配置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 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连续使用中氧气湿化瓶、雾化瓶、呼吸 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瓶应每日 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手部皮肤清洁和消毒。
职业暴露的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HIV、HBV、HCV病毒感染 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 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 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 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 施! 艾滋病金标法阳性处理???
乙肝职业暴露:48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乙肝疫苗全程接 种10vg、5vg、5vg,按0、1、6月间隔,进行血 清学检查确定有无反应。 丙肝职业暴露:无特异治疗药物,注射a-干扰素3天,定期追踪 6~9个月。
环境
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各种表面的微生 物污染,包括操作台、治疗车、门窗把 手、电话、水龙头等
医源性
病原体来自未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污 染的血制品和药品
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是指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 对本身固有的细菌感受性增加而发生的疾 病。 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再生障碍性贫血、晚期白血症、 晚期癌症等均属此类。
2、,28岁,美国内华达州外科病房护士,在为 病人疏通输液管路时,被病人无意识的动作干扰, 致使血污染的针头刺伤手掌,她当时尽可能从伤 口中挤出血液,并及时取血做基线检查,HIV、 HBV、HCV均为阴性。发生暴露后8个月,她出现淋 巴结肿大等症状,暴露后10个月时血液检测结果 HIV、HCV阳性,结果证实Lisa感染了丙肝和艾滋 病。
HIV职业暴露分级:
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 暴露量小,时间短。 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或为暴露源刺伤 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暴露量大、时间长。 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损伤程度重,为深部伤口。 或割伤部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类药物
医院感染的相关案例
职业暴露感染案例
1、23岁,美国宾州一家地区医院监护病房护士, 一次在为一名昏迷病人穿刺静脉留置针时,不慎 被抽出的针芯刺破手掌,当时她对感染的伤口进 行了登记上报,10天后病人死亡,之后证实这是 一位晚期艾滋病患者。意外发生3周后她开始出现 喉咙痛,发热等症状,暴露后6个月血液检测结果 HIV阳性,他被确诊感染了HIV。
母婴感染 又称垂直传播,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 经胎盘或产道所发生的感染。 如梅毒、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
医院感染危害及经济损失 安徽宿州“眼球事件”
西安交大一附院八名新生儿死亡事件
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5名新生儿死亡事件
汕头产妇术后感染事件
我国近10年来重大医院感染爆发事件
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
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
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
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
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
治疗室、手术室区域划分:
1、清洁区、污染区 2、手术室:限制区、半限制、非限制 保持整齐、整洁。 消毒剂加盖, 关于棉签使用(开口后1天?) 手消毒剂管理(开封后效期一个月) 皮肤消毒液(三天量) 压脉带使用(一人一用)
手臂越过平皿×
√ √
皿盖朝上×
结果判定:Ⅱ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标准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 房、新生儿室、烧伤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等空气中的 细菌菌落总数≤4cfu/ (15min· 直径9cm)
结果判定 Ⅲ、Ⅳ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标准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 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 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 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 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 直径9cm)。
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
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操作前后请洗手
手 的 消 毒 效 果 监 测
卫生手清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不能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务人员进行每一次可能导致污染的接触 时都必须戴手套
衣服或面部可能污染时应当穿隔离衣、戴口罩 和眼罩 接触感染物品后、脱手套后立刻洗手 锐器的正确处理 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医疗器具的正确处理
如何带手套?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 格的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 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注意事项
消毒前,关好门、窗;消毒机、空调 停止至少10分钟方可采样。在无人走 动的情况下,静止10分钟进行采样。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判定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新生儿室、烧 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 落总数≤5cfu/cm2
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各类普通病室、等;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基本用药:2种转录酶抑制剂,连续28天。 强化用药:增加1种蛋白抑制剂,连续使用28天。 预防用药: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 过24小时。
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应急处理措施
锐器伤后 → 立即挤血(近心端向远心端)→ 流动 水冲洗15分钟(粘膜损伤用生理盐水)→ 含碘制剂 和75%酒精消毒 → 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 病人的相关血液检查 → 随访时间一年根据情况进行 处理
空 气 3 净 4 化 方 5 法
6
2
7
通风
自然通风 一般以通 风30分钟 效果最好
机械通风 机械送风与自然排风 自然送风与机械排风 机械送风与机械排风
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的空气消毒效 果监测
室内面积>30m2 室内面积 ≤30m2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cm)放置各采样点,采 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 扣放于平板边延 ,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 时送检。
医用口罩的佩戴方法
1. 戴口罩前必须清洁双手。 2. 口罩藏有铁丝处要向上。 3. 口罩有颜色深的一面向外,而颜色浅的一面则向 内。 4. 将固定口罩的橡皮带固定在耳朵上。 5.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并紧贴面部 6. 请按口罩上的铁丝固定在鼻梁上,以防止漏(4 小时必须更换,污染随时更换)
普遍性职业防护原则的5项基本操作
院内感染及消毒灭菌隔离消毒技术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手术室
彭 伟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 的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 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 感染。
医院感染对象
住院病人 医院职工 门诊病人 探视者 陪护家属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方式
1 2 3
高度危险物品-----灭菌 中度危险物品-----高、中水平消毒 低度危险物品-----低水平消毒清洁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控制感染经诊疗护理器具的传播
1.减少侵入性操作 2.确保诊疗护理器具消毒灭菌
2
控制感染经医务人员诊疗活动的传播
1.实施标准预防 2.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实施针对不同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
标准预防
针对所有病人的预防性措施,视所有病人的血液、 体液、分泌物、损伤的皮肤、黏膜和被这些物质 污染的物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的标准水平的消 毒、隔离等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应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医护人员,以防 止病人之间的传播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传播。 标准预防措施(隔离的内容)
标准预防措施
如何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1.为病人操作后立即将使用的锐器放入锐器盒内 2.禁止回套针帽或用手分离针头,返回处置室进 行二次处理流程操作 3.传递手术器械时不能直接用手接,应使用弯盘 传递(刀、剪等锋利器械) 4.给不配合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 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 5.在工作繁忙及抢救病人时,应忙而不乱,相互 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 6.锐器伤后即刻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