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常见树种

河北常见树种

河北省环绕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

全省总面积18.88万平方公里,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河北省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4.2℃,年降水量215~745毫米,年无霜冻期81~204天。

全省有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总人口7000万人。

针阔混交林分布于在海拔1000米以下。

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

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

植被是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我国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型。

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

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

长白松树干笔直,树皮赤黄,树冠短小,树姿雄美,又名美人松。

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在本带随海拔高低而有规律地变化。

针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减少。

由于该带地形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林下发育着较好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因此,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藤本植物十分繁茂,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森林茂密,树干高大。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野生动物的食料比较丰富,带内动物种类较多,长白山的二百多种脊椎动物,绝大多数栖息;在本带中。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

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

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

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长白,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

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一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

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

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

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在本带的兽类有东北虎、黑熊、黄鼬、水獭、梅花鹿、马鹿野猪等,鸟类有鸳鸯、白腹兰翁鸟、大杜鹃、三宝鸟等,爬虫类有腹蛇、松花蛇和草蜥等,两栖类最主要的是哈士蟆(林蛙、田鸡),鱼类主要是细鳞鱼、青鳞子等山区冷水鱼类。

针叶林开放分类:三字地理名词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化学品高新技术编辑词条分享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

主要由云杉、冷杉、水杉、落叶松等属中一些耐寒树种组成。

通常称为北方针叶林,也称泰加林。

其中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而以云杉、冷杉为建群树种的称为暗针叶林。

横跨欧、亚、北美大陆北部的针叶林属寒带和寒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类型,是世界最大的原始针叶林,也是世界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针叶林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以北半球为主。

北以水平树木线以北的极地冻原为界,南接针阔混交林。

主要分布地区包括:欧亚大陆界纬度较高,约为北纬60°左右,向东逐渐南移,到太平洋西岸,下降至45°,形成西端狭而东部宽的楔形分布。

北欧针叶林北美大陆岸的喀斯喀特山脉、落基山系的高海拔地带并行南下,直到北纬35°左右,其北端为北方针叶林,南部为山地垂直带针叶林,断续形成南北走向钳形分布的北美西部山地针叶林。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针叶树种生态特性的差异和人为影响,或在较高海拔地区形成垂直地带性地带上,针叶林分布最高。

耐寒针叶林为上限森林,下限与山地针阔混交林连接。

南半球针叶林分布地区广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大。

欧亚和北美的北方针叶林区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湿润;最冷月份气温在西伯利亚低至-52℃,北美北部可低至-70℃,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的仅有30~120天;年降水量变化在300~600毫米之间。

沿海地区因海洋的影响,温度及降水量均高于内陆。

在中低纬度地区,高山耐寒针叶林的气候条件约相当于北方针叶林区,低山、丘陵、平原的针叶林的气候条件与所在地带气候大体一致。

北方针叶林的土壤灰化作用明显。

云杉、冷杉林下的土壤以山地灰棕土壤以山地灰棕壤为主壤为主。

在高山上部也可有山地漂灰土,以及零散的各类沼泽土和草甸土。

土层内有灰化层、潜育层或冰冻层。

在寒冷湿润条件下,北方针叶林和高山针叶林的林下苔藓层发达,积成厚层粗腐殖质,土壤呈酸性反应,肥力较低。

分散在各气候带的低山丘陵针叶林土壤则属于该地带的土壤类型。

针叶林的树种多,分布广,由此造成了树种的组成差异也很大。

北美针叶林白云杉、黑云杉是横跨大陆东西的优势种。

在西部的北方针叶林以北美云杉、高山冷杉等为主。

向南树种增多,有花旗松、巨冷杉、北美乔柏、巨杉、北美红杉等树种,形成大小不等的纯林或混交林。

在墨西哥山地有危地马拉冷杉、墨西哥白松、墨西哥柏木等。

在北方针叶林的中、东部则有香脂冷杉、加拿大铁杉、美国五针松等;向南经过阿巴拉契亚山系到南方松林区,有铅笔柏、矮松、刚松、湿地松等。

在低湿或沼泽地方,还有落羽杉组成的小片针叶林。

此外,在中美地区有加勒比松、卵松、热带松等。

不同地区的针叶林树种组成差异大北方针叶林西段主要由欧洲云杉、欧洲冷杉、欧洲赤松、欧洲落叶松等树种组成。

在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落叶松和冷杉林分布于海拔120~2300米的地带。

比利牛斯山的针叶林则由山地松所组成。

在南欧山地还有欧洲黑松。

在克里木半岛有克里木松。

在巴尔干半岛,主要是南欧冷杉、和罗德曼冷杉。

此外在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以及亚洲小亚细亚半岛、黎巴嫩、阿富□直至喜马拉雅山有雪松组成的山地针叶林。

分布在地中海周围的针叶林,有较耐旱的阿列波松、海岸松、意大利石松、直立球松、地中海柏木以及南至非洲北部高山的阿尔及利亚冷杉等。

北方针叶林东段本州云杉和异叶铁杉等为主;在本州南部和四国山地以日本冷杉、日本铁杉等林为主。

此外,组成小面积天然林或大面积人工林的针叶树种的还有赤松、日本柳杉、日本落叶松、日本扁柏、罗汉柏等。

朝鲜半岛的针叶林由红松、赤松、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等组成。

亚洲南部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不同的海拔地带,由云杉、冷杉、落叶松、铁杉、雪松、紫杉、柏木、圆柏等属的树种组成。

东南亚地区也有少量针叶林分布,主要是陆均松、在我国,针叶树种主要包括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杉属、柳杉属、水杉属、铁杉属、侧柏属等的种类,它们都属于裸子植物。

这些植物具有针形、条形或鳞形的叶,而叶又有深陷的气孔,发达的角质层,富含油脂等明显的旱生结构,这是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特征,是适应寒冷和干旱的反应。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

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针叶林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

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a.落叶松林:中国的落叶松属有10个种和2个变种,主要的建群种有落叶松(Larix gmeli ni)、西伯利亚落叶松(L. sibirica)、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太白红杉(L. chin ensis)、四川红杉(L. mastersiana)、大果红杉(L. potaninii)和西藏落叶松(L. griffithii)等。

b.云杉、冷杉林:中国的云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属山地垂直带类型,分布广、蓄积量最大。

东北地区主要建群种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红皮云杉(P. ko-raien 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华北为白杄(Picea meyeri)、青杄(P. wilsonii)。

向西至西北一带为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雪岭云杉(P. schrenkiana)和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 birica)。

西南山地主要有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川西云杉(P. likiangensis var. rube scens)、林芝云杉(P. linkiangensis var. lintziensis)林、麦吊油杉(P. brachytyla)、油麦吊杉(P.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云杉(P. asperata)、紫果云杉(P. purpurea)、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岷江冷杉(A. fargesii var. faxoniana)、黄果冷杉(A. ernestii)、长苞冷杉(A. georgei)、鳞皮冷杉(A. squamata)、喜马拉雅冷杉(A. spectabilis)、苍山冷杉(A. de lavayi)、冷杉(A. fabri)、滇冷杉(A. forrestii)等等。

c.松林:主要建群种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偃松(P. pumila)和西伯利亚红松(P. sibirica)。

d.圆柏林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部山地亚高山森林带上部的阳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 m之间,主要建群种有方枝圆柏(Sabina saltuaria)、祁连圆柏(S. przewalskii)、垂枝香柏(S. pingii)、大果圆柏(S. tibetica)、塔枝圆柏(S. komarovii)和曲枝圆柏(S. recurva)等。

中国东北地区针叶林B.暖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 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 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 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 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D.热带针叶林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 roxburghi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