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5)陈馨2号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文章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关键词语
文中的关键实词(结合课后注释或补充词义)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2.“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志。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坚固。
15.利:锐利。
16.米粟:粮食。
17.委:抛弃。
18.去:离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凭借。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
24.溪:河。
25.险:险峻。
26.威:建立威信。
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
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
31.之至:达到极点。
32.顺:服从。
33.以:凭借,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用。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37.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38.委而去之:委,抛弃。
去,离开。
(二)、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反叛。
一字多义
夫1)发语词,不翻译。
eg: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旧时对男子的尊称eg: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3)丈夫eg:于是夫负妻戴。
之1)代词eg:环而攻之而不胜。
2)到….去eg:吾欲之南海
3)第三人称代词eg:吾欲辱之何以也
去1)离eg: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除去eg:去死肌,杀三虫。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结合课后注释,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剧中虚词的运用。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那样小的)内城,方圆七里(那样小的)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得胜利。
(敌人既然来)围着攻打它,必然是取得了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又比如另一守城者)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凭借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川河流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凭借(兵器盔甲的锐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君主获得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获得的帮助少到极点,(连)族内族外亲属都会背叛他;获得的帮助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凭借天下的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族人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得到民心的君主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会胜利。
”
文章中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写作特点
论证思路方法
一:逐层论证,层层递进。
二:举例论证:(第二、三段)观点鲜明,有气势,有条理。
三:对比论证:(第四段)那施行仁政与不施行仁政作对比。
2.表现手法:大量运用排比。
3.语言风格等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天时地利(客观条件)、人和(主观条件)两者相比较,层层递进。
第四段:结论,将论点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之道。
紧扣中心论点反复论证,主旨突出,说理充分,层次清楚,表达流畅。
其他(自主补充)
本章从天气时令、地理形势、人心背向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反映了孟子把“人和”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中的关键所在,显示了他对人的因素的特别重视。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应当说是了不起的。
不过也应当看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其重要位置的主次先后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宜把三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对何者更重要作绝对化的一成不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