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5年1月3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课程名称:站场及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引言2第一章原始资料3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52.1 选择车站配置图5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5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63.1到发线数量63.2到发线的布置63.3机车走行线数量7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73.5机待线73.6机车出入段线73.7调车线83.8牵出线8第四章咽喉设计9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9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9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94.4确定股道间距10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11第五章坐标计算11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11有效长度推算表17心得体会19参考文献:20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是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综合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是铁路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速铁路以及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在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铁路运输专业课之一,我们要掌握站场枢纽设计这一基本科目。
在设计区段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请教老师和同学,使得整个设计方案不出错误和尽量少出错误。
在对站场内的各种设备的相对布置位置时要细心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路。
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
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章 原始资料1.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图1):该站站坪长度为2100米。
1.2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1.3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ACB1.4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1.5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1.6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1.7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表1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1.8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 选择车站配置图(1)由已知原始数据,该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和客货运站,结合横列式图型的优点,最终确定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主要依据如下:横列式图型的优点:站坪短,占地少,设备集中,定员少,管理方便,对地形适应性强和有利于将来发展。
单线区段站一般宜采用横列式图型,当引入线路方向不多时,完全可满足运量的需要。
(2)机务段设于站对右的位置。
到发线进路全为双进路,到发线中间段设机车走行线一条,机务段的一端咽喉设机车出入段线,机务段的另一端(远离)咽喉处设置一条机待线。
(3)靠近正线的到发线,尽可能用来接发无改中转列车,靠近调车场的到发线主要用于接发改编列车。
这样,可以办理无改列车的同时,进行解体车列的转场作业,增加两端咽喉的机动性。
(4)货场一般设在站房同侧非机务段一端。
主要牵出线预留驼峰及驼峰迂回线的位置。
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在区段站第三个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折角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车流的作业,第三方向应当从折角直通车流较少的一端引入,即比较各方向的车流量,从车流量小的一侧引入。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假定从A 方向引入:A→C和C→A的直通车流之和为:6+7=13(列)假定从B 方向引入:B→C和C→B的直通车流之和为:4+2=6(列)因为<13所以第三方向应从B方向引入:(如图2)图2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3.1到发线数量(1)NA=6x0.5+19x1+2x2+1x2=28(对)(2)NB=5x0.5+16x1+2x2+1x2=24.5(对)(3)NC=3x0.5+9x1+1x2+1x2=14.5(对)1/2ΣN=1/2(NA+NB+NC)=33.5(对)根据《站规》,当客货列车换算对数在25—36间时,双方向到发线数量(除正线和机车走行线外)应设6条3.2到发线的布置区段站的主要任务是办理无改中转货物列车技术作业,在布置到发线时,应考虑下列问题:(1)到发线的位置根据我国营运工作的实践,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采用双进路(2)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布置除正线外必须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外,在单线区段站,应另设有一条到发线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3)到发线及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置中间站台,为便于旅客乘降和行车安全,横越设备应采用地下通道。
单线区段站站房及站台的布置形式如图3所示图33.3机车走行线数量机车走行线数量,主要根据每昼夜通过该线的机车次数而定。
横列式区段站一般都有一个方向的机车需要穿过到发场入段,故需要机车出入段次数来确定机车走行线的数目。
在采用肩回运转制焦炉的横列式区段站上,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36次及以上时,可以设一条机车走行线,100次及其以上可以设2条机车走行线;当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数在36次以下时,因列车对数少,到发线空闲,可不设机车走行线,利用空闲到发线出入段。
计算:(19+2+1) * 2=44>36故设1条机车走行线。
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选择机车走行线位置的原则,主要是力求减少机车出入段及接发列车进路的交叉或者降低交叉的严重性。
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布置图只要一个上下行共用的到发场,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车走行线一般设在到发线之间。
3.5机待线当横列式区段站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有机待线,由于尽头式机待线可隔开进路,比较安全,故采用尽头式机待线。
机待线应位于直线上,其有效长根据牵引机车长度和相应的安全距离确定。
尽头式机待线有效长应采用45m。
3.6机车出入段线为了保证车站和机务段间机车出入畅通,在机务段及到发线之间应设机车出入段线。
其数量取决于列车对数,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及机车的运转方式,一般出入段线设一条。
当出入段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以缓设一条。
计算:(19+2+1)* 4=88>60故机车出入段线设一条。
3.7调车线原则:区段站调车线的数量和有效长应根据衔接线路的方向数,有调作业车数量,调车设备类型和车流组号等确定。
一般原则:每衔接一个方向设一条,车流大的方向的适当增加,其有效长不小于到发线的有效长,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
由以上原则并结合D站实际情况:(1)D站衔接3个方向,设3条,有效长不小于850(2)本站作业车停留线1条(3)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1条故总需5条调车线。
3.8牵出线区段站的调车场两端应各设一条牵出线,如果每昼夜实际解编量不超过7列时,次要牵出线(尾部编组)可缓设,主要牵出线的有效长不应小于到发线的有效长,作业量不大时,可采用平面牵出线,调车作业量不大时,可设驼峰牵出线。
由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表可知:该站平均每昼夜实际解编量总数为6列因为6<7所以应设1条牵出线,其有效长不小于850m。
第四章咽喉设计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A端咽喉:下行旅客列车的接车,上行货物列车的发车,机车出入段B端咽喉:下行旅客列车的发车,上行货物列车的接车,货物取送车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满足:通,活,紧,省通:(1)到发线及正线(2)调车线及牵出线(3)牵出线的到发线(4)调车线及正及部分到发线(5)靠近基本站台到发线及牵出线(6)机车走行线及机车出入段线(7)机车走行线及部分到发线(8)机车出入段线及所有到发线。
活:机动灵活。
紧:布置紧凑。
省:节省站坪长度。
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表24.4确定股道间距(1)首先根据各种列车的数量合适确定到发线使用方案,设置到发线的进路,即确定用于接发上下行旅客列车,直通货物列车,有调列车及机车走形等的股道号码。
(2)确定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进路。
根据《站规》规定,为了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站内正线应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单线线路应另有一条线路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为了不加大股道间距,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进路不要相邻。
计算如下:1和2: 5.0m1和3:9+1.75*2=12.5m3和4, 4和5,5和6,6和7 ,7和8均为5.0m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1)5条根据《站规》的简化规定①位于接发进路,侧向没有旅客列车经过的道岔,采用9号。
②位于接发列车进路,侧向有旅客列车经过的道岔,采用12号。
③位于接发列车进路以外的其他线路的道岔,采用9号。
④渡线的道岔采用相同的号码。
⑤正线上的道岔,中间站采用12号。
第五章坐标计算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有效长度推算表心得体会通过了一个学期的战场及设计的学习,让我对铁路战场的原理及其设计方法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进行了本次的区段站课程设计之后,让我对区段站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这次的区段站课程设计让我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虽然对其运用还不能做到足够专业,但依然让我收获颇丰。
在本次的课程设计当中,我们基本实现了课程设计当中的所有要求,将区段站设计的尽可能贴合实际,能够实现较为良好的运作.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区段站的设计绘图当中,由于一些细节上的知识不够清楚和了解而多少遇到一些困难,导致绘图可能不够完美,同时在细节的设计上也可能存在些许的小问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还需要多加努力和完善。
经过本次的课程设计,不但让我了解了战场设计的乐趣所在,也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辛苦,这一次课程设计锻炼和提高了我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战场知识,在及同学们的交流探讨中,也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还能有跟多的机会让我来进行此类设计及研究,让我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