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站场及枢纽

铁路站场及枢纽

《铁路站场与枢纽》课程设计——区段站设计目录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 (2)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3)1. 车站类型的确定 (3)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 (3)3. 确定第三方向的衔接方向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5)1. 各项设备数量设计 (5)2. 咽喉设计 (6)3. 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 (7)第四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16)1.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16)2.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 (18)3. 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 (25)第五章本设计存在的问题 (24)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D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连接3个方向,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3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具体情况如下: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该车站为枢纽区段站,连接3个方向。

需根据折角车流量确定第三方向引入。

2.该站站坪长度为22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由此可知机车出入段走行不包括客运机车。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轨道电路。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需确定是送车时同时取车,还是分别取送;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 车站类型的确定单线铁路区段站D,远期到发线1050米,因为站坪长度2200米的限制,故该车站应采用横列式。

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此为车站原则性配置,具体情况说明如下:2.1 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由于正线不能直接靠近站台,故A-B之间的正线与站台之间要插入到发线。

而由C端引入的正线转为到发线,靠近旅客站台的部分主要用于接发旅客列车,故可以直接临靠中间站台。

旅客列车到发线要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其一端应接通机务段,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另一端与牵出线要有直接通路,以便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客车车辆。

到发线与站房之间要留有适当距离,以便将来发展需要。

2.2 货运业务(即货场)设备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

相对来说站同左对作业的影响较小,且为了车站远期发展,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同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扰,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2.3 货物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设在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相对应的正线的另一侧并与正线接通。

为了方便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由到发场经牵出线牵出解体,且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要进行编组并经由牵出线送往到发场,因此调车场要靠近到发场。

调车场与到发场有通路,调车场两端与牵出线相连,并且调车场与正线直接连通,便于由调车场直接发车。

考虑本站是三方向肩回交路的单线铁路,只设一个到发场,为了方便到发线的灵活使用,均设置为双进路的到发线。

区间及站内正线都应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而且在单线区段站中应另设一条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到发线,为了不影响邻线列车运行这条线应设在靠近调车场位置。

2.4 机务设备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都入段,所以应设置机务段同时配有机车整备设备。

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上,上、下行到发场混用,机车出入段与上、下行两个方向列车到、发进路所产生的交叉性质相同,考虑车站远期发展和车站两端咽喉能力的均衡,由于第三方向从B端引入,因此机务段设在站对右。

考虑三方向肩回交路,全部的机务设备都设在段内,更换机车的次数较多,为减少货物列车到发与机车出入段的交叉,在到发场内应设有机车走行线,为下行货物列车本务机车出入段走行所用。

2.5 车辆设备列检所设在到发场一侧,靠近站房,方便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调度员或值班员的工作联系;站修所承担车辆辅修、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范围以外;由于原始资料未提及有车辆的定期检修业务,所以可以不配备车辆段。

3. 确定第三方向的衔接方向从上表可知,AC之间的折角直通车流为7+8=15列,BC之间的折角直通车流为5+5=10列,故确定第三方向从B端引入。

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 各项设备数量设计1.1 到发线数量根据原始资料该站每昼夜行车量为:(C从端方引入)换算列车对数为N换算=[12x0.5+54x1+(16+6)*2]/2=52(对)通过查表知需要设置8~10条到发线,本设计中取8条,由于第三正线的引入,另加1条,故设置9条到发线.C方向引入后,设置尽头式正线,尽头式正线按到发线计算。

本站为两个方向以上线路引入的区段站,考虑列车的同时到发,根据站场设计规范,本设计增加1条到发线。

考虑到旅客三方向旅客列车的的同时密集到发,每个方向旅客列车到发现应不少于1股。

剩余6条到发现可供分配,由于三方向的列车数相差不大,因此考虑三方向到发线均匀分配,即下行2条,上行4条,再考虑到到发线的灵活使用,到发线均设计成双进路。

综上,D站共设到发线9条,均设计成双进路。

其中正线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此外,需设置另一条到发线可通过超限货物列车。

选为靠近调查车场的11号线。

1.2 客运设备设计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其有效长应按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并设计为双进路,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到发线应直接连通机务段,在远离机务段的另一端连接牵出线。

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置中间站台。

由于上下旅客较多,接发通过旅客列车也较多,故应设置天桥或地道等横越设备。

1.3 机车走行线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该站机务段设在站对右的位置。

从A方向到达本站的货物列车机车(直通:15+7=22,22x2=44次;到本站:4+1=5次)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出入段49次,往B、C方向出发的货物列车机车(B—C:5次;C—B:5次;本站——B、C:3+1+1+1=6次)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出段16次。

以及B端调车机车每昼夜需要入段整备两次,需经过机走线4次。

机车一昼夜出入机务段次数为:,故应设一条机车走行线。

机务段设在站对右,故机车走行线设在上下行到发场之间。

本站货物列车到发线均设计为双进路,上下行可灵活使用,下行需2条、上行需4条,三方向基本平衡,故将机走线设在下行2条,上行4条货物列车到发场中间。

1.4 机待线设有机走线的区段站上,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机待线应优先采用尽头式,其有效长度为,考虑到DF4内燃机车长30米,机待线有效长45米。

1.5 机车出入段线原则: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当出入段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机车到达本站出、入段各一次,共130次(22+4+1+19+3+1+13+1+1=65,65x2=130次);每昼夜机务段取送两次,每次取送经由出、入段线各一次,共4次;每昼夜车站两端的调车机车各入段整备两次,共8次。

各项作业出入段共142次,出入段次数超过60次,故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1.6 调车线在区段站上的调车线数量,主要决定于接轨方向数,编组的到达站数及有调作业车的辆数。

①每一衔接方向设1条调车线,三个方向,故设置3条调车线;②本站作业车1条;③待修车和其它车辆停留线1条;④工企业线1条;⑤危险品车辆停留线1条。

共需7条调车线。

1.7 牵出线本站有解编作业,每昼夜解编作业各为11列(4+1+3+1+1+1=11列),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各一条。

主要牵出线设在站对右,缓解左侧咽喉的作业负担。

2. 咽喉设计2.1 确定区段站参考详图选择一幅单线横列式、到发线9条、调车线7条,机务段在站对右、尽头式机待线、第三方向线路从站房对侧非机务段端引入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2.2 咽喉端每个作业项目及数量的确定根据课本表3-3-2,单线铁路区段站机务段端和非机务段端咽喉区平行作业数量均为3个,即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调车,所以本站咽喉区作业如下:A端咽喉区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有改编中转列车和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解体和自编始发列车的编组,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机车(包括本务机车和本站机车)出入段,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B、C端咽喉区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入段,有改编中转列车和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解体和自编始发列车的解体,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2.3 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6.5m。

另外根据站规规定,为了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站内正线应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故正线间距为5.3米。

具体如下:Ⅱ道和3道是正线,均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间距取5.3米;3道和4道中间有9米宽的站台,间距为 12.5米;A端正线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B、C牵出线与C方向引入线间距为 6.5米;11道到发线与12道调车线的线间距为 6.5米;其他线路间距为5米。

2.4 到发线路的分组确定到发线的使用5、6道为一组,7道为机车走行线,8、9道为一组,10、11道为一组,其余单独成组。

1道、3道、4道为客货混用到发线,1道主要接发来自A方向的旅客列车,3、4道主要接发来自B、C方向的旅客列车;5、6道用于停留来自A方向的直通车;8、9道用于停留来自B、C方向的折角直通车和发往A方向的直通车;10、11道用于接发各方向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其中11道可接发超限货物列车。

按上面分组和使用方法,A端咽喉区有接发旅客和货物列车,机车出、入段和调车3个平行进路。

B、C端咽喉区同样有接发旅客和货物列车,机车的出、入段,调车3个平行进路,两侧作业较均衡。

2.5 道岔、渡线、梯线的布置原则:由旅客列车侧向通过的道岔设置为12号,其余的均设置为9号。

A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1号、23号、25号、27号。

B、C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0号、22号、24号、26号、28号、30号。

3. 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3.1 A端咽喉相邻道岔间距计算3.2 B、C端咽喉相邻道岔间距计算3.3 A端咽喉相邻道岔间距计算基点计算说明坐标1 原点0.0003 ∠1 + NS(N=9,S=5.3) 47.7009 ∠3 +81.63615 ∠9 +126.63513 81.63611 126.6357 81.63653.9585 ∠7 -NS(N=9,S=6.5) 4.54217 126.635+ =126.635+50.641 177.276 29 126.635+=126.635+33.936160.571 19 ∠17 + NS(N=9,S=5.3) 224.97621 ∠19 +=224.976+279.269 27 ∠21 +=279.269+43.073 322.342 33 ∠17 + =177.276+28.848 206.124 37 ∠33 + =206.124+45.276 251.4 23 ∠37 +=251.4+311.608 25 ∠23+ =311.608+39.964 351.572 31 ∠29 + =160.571+45.276 205.847 35 ∠31 +=205.847+45.276251.123 39 251.4+408.9 49 205.847+(4×5+12.5-5)×9453.34741 ∠29 +=160.571+33.356 193.723 47 ∠41 +=193.723+58.499251.864 43 ∠41 + 251.146 45 ∠43 -193.005 53 ∠43 + 278.657 51 ∠47 +279.373 ∠27 + 信L (信L =56.687)379.029 ○27 1S -3.5375.5291S379.029∠25 +信L (信L =56.687)408.259 ○25 -3.5 404.759408.259 ∠39 +信L (信L =44.948)453.848 ○39 -3.5 450.348453.848 ∠49 +信L (信L =44.948)498.295 ○49 -3.5 494.795498.295 ○51 279.373+38.931318.066 318.066+3.5321.566321.5663.4 B 、C 端咽喉相邻道岔间距计算基点 计算说明 坐标 2 原点 0.000 4 NS(N=9,S=5.3)47.700 16 =155.445 155.445 8 ∠4+=47.7+34.008 81.708 14 ∠8+=81.708+58.499 140.207 18 ∠14 +=140.207+ 203.145 52∠18+=203.145+230.82358 ∠52+=230.823+275.822 70 ∠58+=275.822+303.5 24 ∠70+=303.5+339.87 22 ∠24+403.47 30 ∠22 +=403.47+39.964 443.434 20 ∠24339.87 26 ∠22 403.47 28 ∠26 +=403.47+449.688 10 ∠14 140.207 12 ∠881.708 6 ∠12 -=81.708-32.05449.654 54 ∠58275.822 56 ∠52230.823∠56 -13.839-45171.984 72 303.5+(12.5+5)×9 461 60 230.823+(12.5+15)×9 478.323 62 81.708+(12.5+15)×9 329.208 64 81.708+(12.5+20)×9 374.208 38 49.654+(12.5+30-6.5)×9 373.654 68 ∠38 -=373.654-33.936339.926 36 ∠68 -=339.926-45.276294.927 34 ∠36 -=294.927-83.851211.589 66 329.208-=329.208-33.356296.056 32 ∠66 -=296.056-129.127167.71940 ∠36 +=294.927+58.859 352.35 1x x530.04 x∠28+80.352530.04 ○28 x -3.5526.54 4x∠30+58.687500.121 ○30 4x -3.5 496.621 4x500.121 ∠72 +44.948505.948 ○72 -3.5 502.448 5x505.948 9x∠64 +44.948419.156 ○64 9x -3.5415.656 8x9x419.156 ∠38 +44.948418.602 ○38 -3.5415.102 10x418.6023.5 有效长计算线路编号 运行方向线路有效长控制点X坐标 共计 各线路有效长之差 各线路有效长 左端右端 1 上行方向 379.029 526.54 905.569 50.727 1100 下行方向 375.529 530.04 905.569 50.727 1100 Ⅱ 上行方向 379.029 526.54 905.569 50.727 1100 下行方向 375.529 530.04 905.569 50.727 1100 3上行方向 408.259 496.621 904.88 51.416 1101 下行方向 404.759500.121904.8851.4161101L=453.848+505.948+1050+4.542+13.839×2=2042.016第四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