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
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
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生1: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就与瓷器有关,英语中的“China”,就包含有瓷器的意思。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瓷器就畅销于世界各地。
尤其是在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已把收藏中国优质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
所以古往今来,我国古代瓷器在世界收藏品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生2: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
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师:经大家这么一说,看来我国古代瓷器是物有所值了。
也不知这些价值连城的瓷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官营”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历程:①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3)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2、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备课资料1】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1946年6月重新出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备课资料2】精妙绝伦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
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
尊四角各塑一羊。
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
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全体饰有细雷纹。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
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
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备课资料3】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
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试之以纸,20余层复印纸一划而破。
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剑身一面有铭文两行8字。
后经郭沫若、于省吾、唐兰等著名学者的讨论,最后确认为越王勾践之剑。
根据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③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备课资料】两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
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
尤其突出的是,西汉铁器已出现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两千年左右,并出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
特别是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的一件铁,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
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
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
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
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
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南北朝:灌钢法【备课资料】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
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
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
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
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
出土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
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