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真实之美
对于“什么是纪录片?”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不记得当时大家都说了些什么了,但是印象最深的是“非表演性的”这个词。
在我看来,纪录片非表演性的特点是它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最打动人的的地方。
还记得第一节课欣赏的《北京的风很大》,面对着同一个镜头,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很果断地抛出一个“大”字,有的摸摸头在思考,有的不好意思地对着镜头笑了笑,也有人不屑一顾地离开了……在镜头面前,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拘束,但是正是这种拘束感,让大家来不及调整自己当时的状态,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掩饰,而表现出一个最自然的、最真实的自己。
人们各种各样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甚至身份地位。
拍摄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人,让我们了解到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也生活着像我们一样平凡、普通的人。
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镜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原来彼此不相识的人有这种共性,我们不自觉地笑了。
然而纪录片似乎并不仅仅停留于展示不同人在镜头前的真实表现,借助镜头,它仿佛在传达着一些东西。
当镜头有意无意的出现天安门广场、墙壁上大大的“拆”字、路灯杆上挂着的伟人头像和拥挤的人群时,我们心里会有所变化,感觉到导演想传达一些信息,但是导演什么也没说,只是给我们一个镜头,让我们去想、去猜测。
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导演的那个答案,又或许导演并没有刻意地想引导我们去想些什么深奥的东西,但是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感想却把纪录片完善了。
《北京的风很大》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纪录片,它的片比是1:1,即所有的拍摄内容没有经过导演的任何处理,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它极大的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非表演性。
这种真实的记录,比起影视作品更容易唤起我们的思考、引起我们的共鸣。
实际上,纪录片除了将现实生活滴水不漏的呈现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加工手法。
如张以庆的三部曲《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和《幼儿园》,导演就大胆加入主观的色彩,对纪录片进一步加工。
比如《舟舟的世界》里面,导演从下往上的拍摄角度,给了原本矮小的舟舟一个高大的形象;通过几个动作的特写
镜头,让人感受到舟舟对于音乐的情有独钟;幽默的旁白,让人看到这个患有先天愚型症孩子的生活似乎多了些许阳光。
通过镜头特写、特殊的拍摄角度、字幕、旁白、背景音效、片子的剪辑拼接等带有主观色彩的处理手法对纪录片进行加工后,导演仿佛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不可否认,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思考会受到导演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同一部片子的解读,不同人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解读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是观众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而这样的处理手法并没有改变纪录片的真实性,一方面是因为纪录片取材于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因为纪录片里的一切都是非表演性的。
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纪录片中的“真”。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学会了掩饰,掩饰自己、掩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纪录片可以将这些被掩盖了的,不论美丑,重新带进我们的视野,引起我们的关注,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难得的真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