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摄影机的人》,再到六十年代强调现场、无解说、不干涉的直 接电影,非虚构原则长期在国外纪录片创作领域被实践和坚 守。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新闻纪 录片,七八十年代的宣教专题片,到九十年代的新纪录片,非 虚构一直是基本创作准则。以《望长城》、《流浪北京》为开端 的“新纪录片运动”是中国纪录片观念的一次大突破,解套了 专题片时代的僵化模式,强化“在场、记录、过程”的纯纪录理 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纪实风潮,建立了中国纪录片的 纪实品格。而在创作手法的背后,是人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思; 从宣教期仰视、俯视的创作视角转化为平视,更多地关注普 通人群的生活,关注当下社会的状况,并通过“对现实的创造 性处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并形成纪录片独特的艺术品 格。纪录片的真实本性和非虚构在这里被推向极致。
演构建基本的时空环境。如六集纪录片《大明宫》以高端的动
刘小文 厦门广电集团节目中心专题部副主任。中国
画技术,在虚拟世界中重新搭建起这座已经消失的大型宫 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福建
殿,而且将关于宫廷的演员表演放置到三维动画的虚拟场景 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2011 年第 7 期 (总第 83 期)
关键词:故事纪录片 真实底线 虚构尺度
从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工厂大门》开始,纪录 片的雏形就伴随着电影而诞生。作为电影艺术的特定门类,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分野就是真实、非虚构,这是它的基 本属性。然而,100 多年来,关于纪录片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从 来都不曾间断,也从来都没能在理论上真正厘清过。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真实再现的运用,及故事纪 录片的盛行,真实与虚构再次成为纪录片领域的热门话题。 虚构手法的运用是否会损害纪录片的真实属性?纪录片真实 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又在哪里?
— 影
经过近百年的历史争论,纪录片的真实从来都不是绝对
《中国纪录片人宣言》将“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传承
视
的,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客观真实;而是经过了镜头和导演的 文化、连接未来”作为纪录片人的使命,而真实是纪录人必须
传 播
双重过滤与折射呈现出来的主观真实,是心理意义上的真 坚守的底线和品格,是纪录片的根本价值所在。今天的中国
地震》、《圆明园》,到近两年的《迷途》、《大明宫》、《敦煌》、《外 运作方式,将是故事纪录片走向成熟的一个方向。
滩》,虚构手法在中国纪录片中的运用已经无法只是用“真实
然而,虚构是一把双刃剑,陷阱在于尺度上的把握难度。
再现”来概括,而是衍生出纪录片的一个新亚种,故事纪录片。 各种虚构手法大多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广泛应用,虚构的目
一、纪录片“真实”的传统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1] 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2] 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 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 进其观念的发展。[3] 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象节 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记录真 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纪录 片的生命。[4]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最不 可替代的核心特性;在古今中外关于纪录片的各种界定中, 这一点被反复强调。“现实”,“现实的片段”,“取材于实际生 活”,国内的定义更明确地表述为“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 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即自然素材的使用、非虚构。 从 1922 年弗拉哈迪用了两年时间与原住民共同生活, 以大量纪实性长镜头拍摄的《北方的那努克》,到吉加·维尔 托夫以“无剧本、无布景、无演员、无台词”观念所拍摄的《带
这个时候的真实再现还只是片段式的、模糊化的,如以 团队等专业人员,从剧组建制、岗位分工,到制片管理、进度
演员的背影展现历史人物,以行军的剪影展现战争,以茶几 控制,到营销推广、衍生产品开发,都可以直接借鉴影视剧的
的晃动展现地震。历经 10 年的探索发展,从《故宫》、《唐山大 渠道和经验。总之,多方面地深度嫁接影视剧的创作形态与
实,即真实感的营造。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未必就一定 纪录片在面对市场压力与娱乐诱惑时,并不需要排斥虚构,
是真实的,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如伊朗电影大师阿 但如何不偏移对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追求,不陷入媚俗的陷
巴斯的故事电影,非职业演员,以纯粹纪实的影像风格呈现, 阱,如何更好地挖掘建立在事实核心基础上的深度真实,这
在这样的纪录片真实传统中,故事纪录片扮演与虚构手 法的应用,必然被放置在最核心最敏感的位置进行考量,阻 拦和争议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坚守纪录片的品 格,如何把控新手法的运用,如何形成一种更有力量更接近 真实的影像语言形态。
二、纪录片“虚构”的背景 1988 年,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的绝唱之作《风的故事》在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狮奖,放映结束时,观众的掌声竟 持续了 20 多分钟。威尼斯电影节是一个以故事片为主的电 影平台,但评委们已经不去争论这是一部故事片还是一部纪 录片。 像风一样自由,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在纪录片和故事片 之间,在主观镜头和现实画面之间自由转换;它就像在银幕 上谱写的一首表现艺术家主观意象的朦胧诗。[5] 伊文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的故事》,每个人的《风 的故事》都各不相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被称为“新纪录 电影”的纪录片流派在西方国家悄然风行;新纪录电影与之 前的纪录电影相比,最大的创新在于堂而皇之地把“虚构”纳 入纪录片创作领域,认为“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故 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 以达到真实”[6]。 而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纪录片界,一种叫“真实再现”的创 作手法开始被大量应用。 真实再现,作为纪实类作品的一种创作技法,是指在客
年
为手段之一,大量采用虚拟手法,寓教于乐,将纪录片尽量拍 综合使用,才是故事纪录片的形态模式。否则,虚构成分的过
第
七
得好看,更娱乐化。这就催生了“故事纪录片”的诞生,它可以 度膨胀,就损害了纪录片用影像书写历史的核心价值,混同
期
说是“纪实”与“娱乐”嫁接的产物。
于故事片了。
三、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故事纪பைடு நூலகம்片产生的真正背景是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运 的是为了接续历史影像缺失的画面叙事断点,目的仍是为了
作和栏目化生存。20 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纪实类的中国纪录 更好地再现或接近历史真实。坚守真实的纪录片底线,是虚
片面对着传媒领域商业化、娱乐化大潮的冲击,日益边缘化。 构尺度把握的第一原则。其次,将纪录片放置在更长远的历
学术平台 ——— 影视传播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刘小文
(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节目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12)
摘 要:近些年,国内许多纪录片大量采用真实再现、 演员扮演、数字技术等虚构手法,甚至大量引入故事片的摄 制方式,产生了纪录片的新亚种—— —故事纪录片。这一现象 引发了人们关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虚构手法的探讨。本文 试图结合纪录片真实性传统的形成及虚构手法产生的背景, 综合分析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对当下盛行的 “故事纪录片”从理论上进行剖析与反思。
2011 年第 7 期 (总第 83 期)
80
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 / 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 中进行,形成了直观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再次,全面引入影视
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 剧的摄制与运作模式,传统的纪录片摄制组已经无法胜任这
人物心理。[7]
种新形态的摄制要求,增设编剧、服装、化妆、道具、数字技术
81
进入新世纪,采用栏目化的运作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化的 史空间来看,真实的影像无疑更具有纪录历史的功能与价
一种策略。国内许多纪录片栏目如中央台的《探索发现》、《走 值,所以适度原则是故事纪录片的另一个虚构尺度。虚构成
2011
遍中国》等,都借鉴美国探索频道等节目的成功经验,以纪实 分要与纪实、口述、解说、影像资料、历史现场等纪录片元素
几乎是纪录片,却都是虚构的。在纪录片中,高举纪实与真实 是值得每个纪录片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的大旗,却违背事件真实与人物心理情感真实的现象并不罕
见;所以创作者的主观自觉才是决定纪录片真实品格的保 参考文献:
障。
[1]英国纪录片学派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界定.
从哲学真实向心理真实的滑动引导纪录片真实观念踏 [2]前苏联电影眼睛学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对纪录片的
另外,嫁接影视剧的形态元素并不是全盘效仿,某些手
学
虚构手法的大规模运用,是否构成了对纪录片真实本性 法是否能引入纪录片领域值得商榷。如《外滩》中在人物扮演
术
与底线的冲击,甚至瓦解了纪录片本质的意义与价值;当观 时直接使用了人物对白和台词;如《敦煌》中的陈福儿等人物
平
台
众所看到的都是虚构出来的画面时,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吗? 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中的真实与虚构的真正分歧并不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之争, 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628.
而只是一种创作手法之争。
[5]单万里.伊文思与新中国纪录电影[M]/ / 单万里.纪录电
既然只是一种手法,一种形态,就要形成一个完善成熟 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07.
的语言系统;这在最近几年的中国纪录片实践中体现出了规 [6]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 —真实、历史与新纪
上还乡之路,让纪录片从真实的陷阱走向真实的支点。[8]
界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自然素材、非虚构的传统纪录片, [3]约翰·默瑟尔.电影术语汇编[M].美国:大学电影协会,
与采用数字技术、演员扮演等虚构形态的故事纪录片,都是 1979:28.
为了达到心理真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与冲突。因此,纪录片 [4]任远.电视纪录片的界说[M]/ /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