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维修基础知识
是维修需要付出的工作量大小、人员多少、费用高低以及维修设 施先进或落后的综合体现;是由设计、制造等因素决定的一种固有属 性,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机 械设备三项基本性能参数之一。
3.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维修性的因素,主要有机械设备维修性设计的优劣、维修保养方针、体 制、维修装备设施的完善程度,维修保养人员的水平高低和劳动情绪等。见表 1.1 表1.1 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
1)早发性故障 2)突发性故障 3)渐进性故障 4)复合型故障 按故障表现形式分有:
1)功能故障 2)潜在故障 按故障产生的原 1)致命故障 2)严重故障 3)一般故障 4)轻度故障 故障通常采取几种分类法复合并用,如突发性的局部故障;磨损性的危险故障等。 由此看出故障的复杂性;严重性和起因等情况。 1.1.2 故障的特点与故障管理 1 故障的特点 1)多样性 2)层次性 3)多因素和相关性 4)延时性 5)不确定性 6)修复性 2 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是设备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早期发现故障征兆,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维修。
设计方面 1.总体布局和结构设计应使各部分 易于检查,便于维修 2.良好的可达性,设置维修操作通 道,有合适空间 3.部件与联接件易拆装 4.标准化,互换性和可更换性 5.安全性 6.材料易于购置,零件加工方便 7.技术资料齐全 8.专用工具和试验装置 维修保养方针、体制及维修装备设施 1.维系方式的确定 故障修理 定期更换 状态监测维修 无维修设计 2.维修资源的组织 维修组织机构 维修力量配备 维修计划和控制 3.维修材料和备件供应 储备方式 库存管理 4.维修装备设施 5.费用因素 对维修人员的要求 1.考核和选择 教育、经验、素质 1.训练 2.熟练程度 3.能力分析 4.劳动情绪
1.1.3 机械故障产生的基本规律 如图所示1.2 1.1.4 影响故障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制造和修理因素对故障的影响 1、零件材料的选择 2、零件加工质量 3、装配质量 (二)使用因素对故障的影响 1、工作负荷 2、工作环境 3、设备保养和操作技术
返回
1.2
1.2.1 机械的维修性
机械设备维修基础
机电设备维修基础知识
内容
1.1 机械故障概论 1.2 机械设备维修基础 1.3 机械零件失效形式及对策
1.4 机械零件修理与更换的原则 1.5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
1.1
机械故障概论
1.1.1 故障的含义及类型 1 故障的含义 故障——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丧失或降低其规定的功能及不能继续运 行的现象。 2 故障的类型 故障可以不同角度分:如 1)临时性故障 2)永久性故障 按故障发生的时间分有以下几种:
它主要适用于巳掌握设备磨损规律且生产稳定、连续生产的流程式生产设备 或动力设备,大量生产的流水线设备或自动线上的主要设备,以及其他可以统计 开动台时的设备。
我国目前实行的设备定期维修制度主要有计划预防维修制和计划保修制两种。 1)计划预防维修制(简称计划预修制) 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按预 定修理周期及修理周期结构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 于良好的技木状态的一种维修制度。
1. 定义 机械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 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称维修性 所谓规定的条件,是指选定了合理的维修方式、准备了维修用的测试仪器 及装备和相应的备件、标准、技术资料,由一定技术水平和良好劳动情绪的维 修人员进行操作。 所谓规定的时间,是指机械设备从寻找、识别故障开始,直至检查、拆卸、 清洗、修理或更换、安装、调试、验收,最后达到完全恢复正常功能为止的全 部时间。 维修与维修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维修——是指维护或修理进行的一切活 动,包括保养。修理、改装、翻修、检查等。而维修性——是指机械设备在维 修方面具有的特性或能力;反映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的难易程度;
故障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包括: 1、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相结合。 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维护保养制度。 3、熟悉机械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工作性能。
4、配置先进的检查、检测和监测设备,对重要设备和零部件进行实时监测, 定期分析,准确掌握设备故障的信息和征兆。
5、根据故障现象和信息及征兆,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确定故障原因、类型、采取 最佳的维修策略和维修方案,及时维修过程进行记录。提供后期统计和借鉴。 6、对常发生或多次重复出现的故障的部位或零件,要重点监测,必要时对其进行系 统技术改造。建立故障信息管理流程图。如图1.1
其主要特征如下: ①按规定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清扫、检查、润滑、紧固和调整等,以延 缓设备的磨损,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②按规定的日程表对设备的运动状态和磨损程度等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 以便及时消除设备隐患,掌握设备技木状态的变化情况,为设备定期修理做好 物质准备; ③有计划有准备地对设备进行预防性修理。 2)计划保修制(又称保养修理制) 它是把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结合起来的一种修理设备制度 。
4.高维修性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中,不难找到提高维修性的主要途径。 1)简化结构 便于拆装;2)提高可达性; 3)保证维修操作安全; 4)按规定使用和维修; 5)部件和连接件易拆易装; 6)零部件无维 修设计。
1.2.2
维修方式与修理类别
1.设备的维修方式 机电设备常用的维修方式有: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可靠性维修、改善维 修和无维修设计。 (1)事后维修 又称故障维修、损坏维修、非计划性维修。事后维修是指机电设备发生故 障后所进行的修理,即不坏不修、坏了再修。 (2)预防维修 在机电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就进行的修理称为预防维修。由于这种预防维修 可以订出计划,因此又把这种有计划的预防维修称为计划预修。 预防维修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1)定期维修 又称计划维修、时间预防维修。定期维修是在规定时间的基础上 实行的预防维修活动,具有周期性特点。定期维修根据零件的磨损规 律,事先规定好了修理间隔期、修理类别、修理内容和修理工作量。 这种维修方式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造成维修过剩;二是造成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