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秋雨 千年一叹教程文件

余秋雨 千年一叹教程文件


几千年前的繁荣虽不在,而没有人会耻笑希腊,因为她的智者光辉仍 在延续,照耀着世界。很久以前,就听说意大利人很悠闲,意大利人爱 意大利面,爱睡觉,遇到危险就乖乖投降。希腊却比他们还要清闲。他 们悠悠的热爱着他们的生活,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寓言说:外国旅人问当地人为什么只钓两条鱼。当地人问:为什么? 外国人回答这样你就可以悠闲地钓鱼啊。当地人说 现在我已经做到了。” 悠闲的生活不见的可贵,但那份知足豁达则是许多人学不来的。
这就是我眼中的印度,完全没有光,没有什么让我怦然心动的。 或许这么说太绝对,毕竟我也没有真正见识过。
但我也不想见。
在历史面前,光线变得微弱,声音不复存在,没有空气的地方许多东西被 永垂不朽。在这里“永远”是恒久的话题,“此刻”才如同戏谑。
当大雁的翅膀在天空追随流星,龙胆花燃烧了整个银河,被桨划破的月亮 变成古铜色。什么才是永恒。
叹千年, 问候千年土地
不是很久以前,我便从大人的聊天中知道余秋雨是作家。
他做过很多了不起的事,写过许多了不起的书,还有过许多了不起的 经历。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很厉害很厉害,很威风很威风,很强大很强 大的作家。
但出于对于他的书厚度的敬畏,未曾瞻读,只是扫过几眼。见识到了 名家风范,密密麻麻的《千年一叹》。
从希腊到埃及,路遇古迹。余秋雨带着敬畏前往,带着满载的失望而 归。古文明一老得不像样,他们经历了无数起起伏伏,脸上的皱纹像要 划破肌肤,因为战伤而残疾,却同样是荣誉。尽管古迹不会干涸,但人 们的心在反复的尊华败落中已干涸。
人类因无法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希腊在余秋雨笔下是个美丽的国家。那里有悠久的文化,迷人的故事, 悠闲的生活方式,都令人感叹。
尼泊尔没有浓重的文化,却又最自然的景观,人文。 旅行者更喜欢那里的淳真、忠厚、慢节奏,喜欢村落稀疏、房舍土朴、环 境洁净、空气新鲜。 中国之所以没有被逼到败落,正是因为不语的仁道。 子不语。 因为不语,所以得以存活。 或许,我们更需要自然。 或许,我们没有印度千年前的繁盛。 没有欧美现年的现代昌盛。 但我们有中国特有的古老。 江南水乡,朱色楼台。
中东穷在无知愚昧,过度的宗教信仰。他们过得像原始人,没有 真正的文化,更没有文明。文明是财富的象征,没人能夺去文明, 只能用尘土掩埋文明。印度因为贫穷,没有了希望。就算人们想做 什么也做不了什么。
一个白色的大胡子,一个黑色的小胡子,两人都不笑。光靠眼睛 做文章,一动不动的瞪着对方。全世界看着他们打了许多年架,没 想到他们在这里脸对脸亲近者,从黄昏到月夜,这里不会有其他人 迹。气温很低,只有这两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谁吐了热气都呵了对 方。
可惜直到今天,很多历史只喜欢在皱纹里做文章。
“面对那些打上了强烈历史沧桑感的邂逅,万不可铲平了遗 迹重造 ,甚至连整修如新都不可以。人们要扣拜的是历经艰辛, 满脸皱纹的老祖母。整旧如新等于为老祖母做植皮手术,而铲平 了重建相当于找了个略似老祖母年轻时代的农村姑娘,当做老祖 母在供奉。”
这是余秋雨眼中的复古。
这就是余秋雨笔下印度和约旦的对峙。然而现实比这严肃得多。 核武器带来的是粉碎和废墟。但印度用诵读最动听的佛文的嘴说出 它。
印度在我心中塌下一个大洞。
尼泊尔和印度一样贫穷。但尼泊尔的人有正常的生活,他们会去 上学,去上班,还会努力的生活,没有成群的乞讨者,没有一片黑 压压的人头。
印度的孩子们不去上学,他们的未来就是他们的父的现在,或 许,他们没有未来。
余秋雨很注重他的生活,也很爱他的生活。所以,他旅行时想 到的不仅有风景,还有生活。只有在浩瀚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感 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在那些废旧的历史面前,人的力量变得渺小。渺小得让历史 偷偷捂嘴笑,我们被洪流席卷在其中。速度之快让我们甚至在死 后才看到完整的地球。
只有把该遗忘的都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 来。恢复自己刚建的轮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