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某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重庆某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二、指导思想三、规划依据四.规划原则五、规划期限六、规划范围七、规划目标第二章现状分析一、区位条件二、自然条件三、人口状况四、土地利用状况五、基础设施六、公共设施七、经济发展状况(一)一般经济指标(二)产业发展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一)文化教育(二)医疗卫生(三)公共设施(四)社会保障九、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一)发展优势(二)发展劣势第三章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一、人口预测二、经济发展目标三、产业发展规划(一)产业发展分析(二)产业发展规划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二、集中聚居点规划三、用地控制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第六章基础设施规划一、道路交通规划(一)现状交通(二)道路交通规划二、设施规划(一)给水规划(二)排水规划(三)电信工程规划(四)电力工程规划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一、水环境保护措施二、大气环境保护措施三、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四、植被保护措施五、建设环境保护措施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第九章集中聚居点建设规划一、集中聚居点的功能二、集中聚居点的规划布局(一)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标准(二)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构成三、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布局(一)居住用地布局(二)公共设施用地(三)生产设施用地(四)对外交通用地(五)道路广场用地(六)工程设施用地(七)绿地(八)水域和其他用地四、村容建设规划(一)风貌定位(二)重点控制区域(三)建筑风貌控制第十章农民素质培养和社会事业规划一、总体目标二、农民培训规划(一)文化教育事业(二)产业新农民的培育(三)劳动力培训(四)劳动力转移(五)法治建设(六)精神文明建设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一)社会保障(二)民主管理第十一章其它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二)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四)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五)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六)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二、附则(一)管理(二)执行附图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承担农民市民化的压力增大;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村庄极其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农村建设的任务繁重,难度极大。

2000年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归并自然村,实行撤乡并镇,撤县建市。

一些地区在村庄整治,资源整合过程中,探索了一种介乎城镇化与传统农村之间,集居住、生产、生活、休闲、购物、物业管理于一体,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的空间行政单元——农村新型社区。

为进一步加快XX镇的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将XX镇XXX社区列入XXX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之一。

XXX区XX镇人民政府特委托XXX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进行XXX区XX 镇XXX社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改造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积极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使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的传统居住形态能得到有机的融合。

以产业发展为先导,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宅基地归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一方面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发展放心、便利的新型农村商业,改善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流通市场健康发展。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3. 国家和XXX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编制要求;4.《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5.《XXX市XXX区城乡总体规划(2004—2020年)》;6.《XXX市社区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7.《XXX市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8.《XXX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导则(试行)》;9.《新型农村社区集中聚居点规划技术标准(试行)》;10. XX镇XXX社区及周边村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资料。

四.规划原则1.简洁明了、浅显易懂;2.具体实在、操作性强;3.突出特色、避免雷同;4.尊重民意、合理布局;5.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五、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近期2008—2012年;远期2013—2020年。

六、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此次规划跨越行政辖区范围,立足于XX镇域范围,以XXX社区为中心,辐射半径约1.8公里,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

七、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有重点的做好内涵提升和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的挖掘;加强现代化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和公共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建设产业突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富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社区。

第二章现状分析一、区位条件XX镇位于XXX东北部,距离XXX市区大约32公里,东邻XX镇,南邻XX 镇,西与XX镇接壤,北与XX镇相连,交通便利。

XXX社区交通较为便利,有一条长达2500米的对外交通干道。

二、自然条件规划区为山地浅丘地貌,平均海拔约340米左右。

该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秋凉,日照长,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100—1200mm左右,雨水充沛。

三、人口状况XXX社区范围内现有2095人,总户数703户。

其中男女比例为100:142。

劳动力总人口为1310人,其中就业人口为1244人,其余66人为非就业人口。

XXX场镇现有居住人口430人,120户。

其中劳动力人口有301人,外出务工人口210人,占有较大比重。

四、土地利用状况XXX社区范围内幅员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其中田占1403亩,土739亩,无闲置耕地。

五、基础设施XXX社区交通比较便利,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公路,社区内另有石板和泥结路连接着大部分居民点。

XXX社区有包山丘水库一个,库容达到了45000立方米,能够为农田提供有效的灌溉,山坪塘6个。

六、公共设施规划社区内现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卫生院一所,信用社、邮局各1个,商店多个,农贸市场、村办公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备。

社区内建有750平米的五保家园。

七、经济发展状况(一)一般经济指标XXX社区年总收入为84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235万元。

人均收入为0.4083万元。

(二)产业发展XXX社区的产业发展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呈原始的“一二三”结构。

其优势产业是第一产业中的水稻、玉米种植,生猪养殖和蚕桑。

第二产业是以建筑为主。

第三产业是以零售和餐饮为主。

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一)文化教育规划社区内现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

其中小学入学人数65人,教师3人;幼儿园入学人数450人,教师23人。

(二)医疗卫生规划区范围内现有卫生院一所。

医生有8人,床位数为20,建筑面积为850平方米。

(三)公共设施场镇商贸繁荣,信用社、邮局各1个,商店多个,农贸市场、村办公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备。

(四)社会保障社区共建有750平米的五保家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少。

“五保”家园及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善。

九、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一)发展优势1.交通条件方便,是田坝、天池、黄池等村的必经之路;2.生态环境较好,无文物和水资源保护区,地处平原没有山体滑坡和洪涝地质等灾害;3.XXX社区紧邻原XXX镇政府所在地,处于人口最密集,居住最集中位置;4.XXX社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齐备,水、电、通讯、交通方便,距XXX卫生院、小学等单位不足800米,用地条件好,发展空间大;5.XXX社区主要依托其片区桃李小水果优势,周边产业主要以种、养殖业、经果林为主,种植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劣势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交通状况较差,规划落后,路面等级较低;3.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4.农民总体素质不高,缺乏掌握新技术、敢于尝试新事物的技术型人才。

第三章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一、人口预测根据XXX社区集中居住点现状以及发展的要求,规划安置农民360户,人口1100人。

二、经济发展目标利用XXX社区周边优越的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果树栽培产业,2008年人均收入4083元,预计到2020年人均收入达20000元。

三、产业发展规划(一)产业发展分析合理利用XXX社区周边优越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果树种植。

以绿色蔬菜和水果为着眼点,将果树种植集中成片,形成较大规模的种植。

打造绿色水果品牌,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产业发展规划1.总体规划根据XXX社区现有的产业布局和现状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分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和发展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和乡村特色,突出产业优势。

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提倡土地适度、合理流转,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激励农民,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及生活条件”这一主题,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养殖、无公害蔬菜、场镇商贸服务。

2.蔬菜种植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化农田,做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道相连、涝能排、旱能灌”,促进XXX社区蔬菜种植的发展,推广普及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大力拓展绿色蔬菜种植面积。

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种植大户,通过抓点示范,带动全盘,促进集中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全面铺开。

3.果树栽培结合XXX社区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果树栽培项目,对规划区内25°以上的坡度实行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果树林,积极推广高产、稳产、抗病虫害、果期长的优质果树,预计到2020年实现桃、李小水果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达5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加强对农民栽培技术的培训,努力拓宽水果销售渠道,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社区人均建设用地按占用非耕地建设的标准,人均综合建设用地指标为80-100平方米,对占用非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0.7亩以下的,人均综合建设用地指标为60-90平方米。

二、集中聚居点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整合居民聚集区,积极引导散居的村民聚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