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王倩学科教学(生物)14202111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

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在基础课程教育三级课程中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可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

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校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

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现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脱离生活,学生对于能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生物知识,却缺乏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常识。

例如一些学生不能辨别一些常见的农作物。

城市生活的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生活经验,农业知识匮乏。

而农村学生虽然情况好些,但现在多数家庭生活教育中,学生接触农作较少,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也很少。

另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身体也正发生诸多变化,良好生活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开设心理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一、指导思想: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为学生开辟自主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淡化学科深化型的课题选项,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遵循“六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民主参与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落实“三个观念”,即激发学生兴趣观,开阔学生视野观,培养学生爱校观;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班级与社会结合。

这样,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开发的校本课程,既生动活泼,又严谨有序;既有益于学生智能思维发展,又有益于学生体能身心发展。

二、课程目标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3、了解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初步建立对于农村劳动的正确认识。

4、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的特征常识,了解大棚植物栽培的技术,学习一些农业技术的原理。

6、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劳动的能力。

7、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8、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诸多变化
9、形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10、学会处理与同学、异性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

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6、确定校本课程。

7、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8、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
七年级下学期生理与健康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