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孩子的成绩下降了——如何帮助孩子跨过“三年级效应”[教学目的]1、针对部分孩子刚上三年级成绩下滑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读以及寻求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挺高成绩。
2、指导家长认识到应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须的自由空间,不要溺爱孩子,不要事事限制孩子,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使家长认识到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成绩的问题,给孩子留下一片创造的天空,保护孩子的创造天性,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1、使家长了解孩子从一二年级到三年级过渡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
以及学习内容上的变化。
2、通过学习,让家长们掌握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
3、使家长认识到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成绩的问题,并采用多种措施引导孩子向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学难点】让家长们真正掌握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成绩的起伏。
使家长了解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进行教育的思考,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教学方法】导入法,谈话交流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讲授法,总结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周女士的女儿就读于漳州市实验小学。
她跟先生平时不怎么管女儿的成绩,觉得女儿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年龄也比较小。
但他们发现,女儿上了三年级,成绩下降不少。
“一、二年级时,孩子考试都很认真地求满分,不然也是98、99,现在却总因为粗心,如一些错别字等被扣分,比较难上90分了。
”周女士很焦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批评了几次总不见效。
黄先生是东铺头中心小学的老师,他的儿子也碰上类似情况,“一、二年级两科经常100分,现在就总是80多,最高也就一次90分,而且上课不专心,会被老师点名。
”他和老师关系好,很清楚儿子的动向。
最近,儿子不怎么听话,还学会了顶嘴。
“虽然我也是老师,但说多了孩子就有反叛情绪,爱理不理的,拿他没辙。
”他没少辅导,但孩子不愿多做额外的作业,“其实有时候就是粗心做错题,但说了还犯”。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了“三年级效应”,在思想、行为、学习上出现了分化,相信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进入三年级后会有相似的问题出现。
有这样一句话“一二年级不分上下,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
”短短的几句话就概括了小学阶段孩子的变化。
其中孩子的中年级会开始出现学习分化现象。
于是三四年级也成了孩子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小学三年级似乎是个分水岭。
不少家长感觉,孩子上了三年级,不但成绩下降,而且更爱玩了,不喜欢学习。
这让很多家长心急,在网络上议论纷纷。
这到底是怎么了?三年级时,孩子正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抄写机械式的作业过渡到思考式写作。
这种转变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有难度,加上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不懂的知识容易放过,堆积久了导致成绩下降。
一、什么是学习分化学习分化是指对于同一学习内容,不同孩子的学习结果的差异较大,有的学得很好,有的学的很差。
学习成绩分化是学习分化的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的学习分化开始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明显,造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出现。
怎么看到及面对孩子的学习分化是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习分化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成绩分化孩子上了三年级后,像前面故事中黄先生的孩子一样,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
低年级是孩子一般都能考90分以上,同学间没有太大差别,但中年级开始差距。
2.学习能力分化小学低年级孩子所学的知识非常简单,主要是考查记忆力、观察力等,涉及的能力的类别较少。
但孩子进入中年级后,需要学习的能力类别多,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高,加入了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时候孩子差距出现了。
3.学习兴趣分化低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多数来自外部动力,例如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
到了中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快速发展,对于不同学科有偏爱。
孩子的学科的喜好存在个体差异。
二、导致学习分化的原因1.学习内容趋向复杂三年级正从机械记忆转为理解式学习。
三年级时,孩子正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抄写机械式的作业过渡到思考式的作业,这种转变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有难度。
一二年级的知识体系比较简单,通过记忆、背诵就可以拿到高分、满分。
到了三年级后,更多地需要孩子进行思考、理解式学习,这时有很多孩子就衔接不上,成绩出现落差很正常。
2.“超前学习”后劲不足不少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提前学了很多小学知识,上小学后就认为老师教的自己都会,掉以轻心。
一旦到了三年级,面对转变,可能对新知识产生畏难心理,或者思维还停留在一、二年级阶段,不愿多动脑思考。
不懂的知识容易放过,堆积久了导致成绩下降。
那么,为什么三年级现象很普遍呢?归根到底,还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
到了三年级,学习内容会增加,学习难度也会增加,考试题会有更多变化,不再是"闭着眼睛都能答"了,这时候,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
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继续保持好成绩,学习能力不足的,成绩就会明显地下滑。
这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差了,而是他之前就存在的学习能力问题,现在显现出来了。
简单说,三年级现象,或者叫三年级效应,凸显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综合实力心理理学者将学习能力概括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觉知觉能力、视觉知觉能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独立性、灵活度、反思能力等等。
同时,还包括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一个人有效甚至高效学习。
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需要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
孩子真正培养出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三、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三年级效应”(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对于中、高年级孩子来说,由于知识量增加,知识难度加大,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不少家长不陪孩子做作业,而是自己看电视、玩手机,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有双重标准。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以拿本书在旁边看,让孩子认为家长也是爱学习的人。
孩子喜欢玩游戏,那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天作业做完后,正确率、错误率达到多少,可以玩多久的游戏,适当把控时间。
(二)激发孩子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孩子的好奇心是自发产生的。
早起诱发模式强调利用好奇可以导致兴趣的规律,通过主动设计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引导对好奇对象“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们家长要教会孩子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学会关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而不仅仅是看结果如何。
孩子考试没考好,有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就会跟孩子提起没考好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又来了”,使孩子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后来的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要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逆反的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多鼓励,孩子有一点进步就多多表扬。
不要揪住孩子的过错不放。
(三)关注孩子的学习分化,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疏导留意孩子在学习上的变化情况,几十关注孩子是否出现学习吃力的现象,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几十接纳和帮助孩子,仪器寻求解决办法,遏制“越学越差”的苗头。
1.上课时无精打采,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拖拖拉拉;2.无故请假、旷课,经常性迟到、早退,表现出对学校的排斥;3.在他面前谈学习问题,情绪显得焦躁,烦恼;4.有逃学情况出现,提出辍学的想法;5.不愿意交朋友,好朋友逐渐疏远,开始向父母抱怨老师、同学,提出转校;出现以上情况,说明孩子厌学了!!(四)对于“学困生”,制订合适的目标,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合适的目标,是孩子踮起脚尖便能达到的目标,当孩子通过努力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时,便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近日,宿迁周先生为庆祝儿子考试得了7分,竟放一车烟花进行庆祝。
据周先生介绍,儿子以前经常都考零分,这次竟然考了7分,实在不容易,有进步。
于是就买了1000元烟花来庆祝,同时激励孩子。
周先生说儿子以前考试从来都不认真去做,但是现在特别认真,自己激励自己,上次考试还考了57分。
提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周先生表示其他家长都喜欢逼孩子这样那样的,但是他不喜欢,也不会这么去做。
(五)教会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1、阅读力爱阅读的孩子更专注,这能帮助他在课堂上也投入同样多的专注;爱阅读的孩子知识面广,更容易对课堂上的知识举一反三;爱阅读的孩子会思考,更容易在学习中发现课堂知识的有趣之处;爱阅读的孩子综合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会更强,更容易吸纳课堂知识;爱阅读的孩子会主动学习,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主动学习的活动。
实际上,孩子出现三年级现象,阅读能力差也是个重要原因,因为很多孩子根本考试题目都没有读懂。
一些爸妈拿到孩子的试卷,总结孩子错题的原因,会归结为孩子"马虎",其实,根本不存在马虎这回事,所有的马虎,都是没有读到、没有读懂。
2、作业力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了,对呀对呀,所以我每天都盯着孩子写作业,没有累死,也快给气死了。
真心爸妈要说的是,爸爸妈妈盯着写作业,盯不出孩子的学习能力,真正构成孩子学习能力四大支柱之一的,是他不需要父母陪伴,把作业当成自己的任务,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爸妈不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可以获得下面五种重要的能力,每一个,都和孩子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安排任务的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力所以,要想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让孩子尽快从大人陪写作业,过渡成自己写作业。
哪怕是先从爸爸妈妈只在一边默默陪伴、不随时指导、批评、督促开始,对孩子提升属于他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是重要的帮助。
3.认真力认真,就是用严肃的态度做事,不马马虎虎。
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具有很鲜明的认真素质,而孩子学习成绩很难提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不足。
但认真不不认真,不像很多爸爸妈妈理解的那样,是态度问题,它包含许多基本的素质,有了这些素质,孩子才会有认真的表现。
只做各种"认真"要求——你得认真听讲、你得认真做作业、你得认真如何如何,是不会产生实际效果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都跟你说过几百遍认真认真了,你怎么就不听呢?!"认真不与生俱来,不认真也不是个今天下了决心明天就能"改正"的"错误",认真的各项素质,需要爸爸妈妈通过各种日常细节,帮孩子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