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件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规范铁件工岗位的日常操作、设备维护,确保安全生产。
1.2本规程适用于xx煤焦化炼焦车间铁件工岗位。
2.岗位职责
2.1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认真执行班长布置的工作任务。
2.2按时完成所属各项工作计划,保证焦炉护炉设备及技术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2.3定期对护炉铁件进行检查、测量、调节,保持护炉铁件处于良好状态。
2.4负责组织护炉铁件的更换和验收。
2.5测量项目结束后及时、准确的计算各项数据,认真填写并保管好各项记录。
2.6维护保管好各种仪表和工具。
2.7负责本岗位的特殊操作及故障处理。
2.8保持所属区域卫生干净整洁。
3.测量作业程序
炉柱大小弹簧→测量工具准备→联系SCP机、拦焦车司机→测量并记录→制定调节办法→处理并检查效果。
4.铁件的测量与维护
4.1炉柱作业
4.1.1炉柱曲度测量
4.1.1.1生产期间采用三线法测量炉柱曲度,利用焦炉上横铁、下横铁、篦子砖等标高处的固定测线架拉钢丝线进行测量。
4.1.1.2三条钢线应位于同一垂直平面:若三条钢线不在同一垂直平面但平行,测出的数据必须加以校正。
4.1.1.3测量用钢线直径1.2-2mm为宜。
测量时钢线必须绷紧,并且不能与任何障碍物相接触。
4.1.1.4用钢板尺分别测量出每个炉柱与钢线的距离,测量时钢板尺必须与炉柱垂直,测点规定并标标识。
4.1.2炉柱曲度计算
4.1.2.1炉柱曲度计算公式:A=(a-b)+(c-a)×L/E
式中:A —炉柱曲度mm;
a—上横铁炉柱正面与钢线距离mm;
b—下横铁处炉柱正面与钢线距离mm;
c—篦子砖处炉柱正面与钢线距离mm;
L—上横铁处的钢线与下横铁处的钢线距离mm;
E—上横铁处的钢线与篦子砖处的钢线距离mm。
4.2弹簧作业
4.2.1弹簧的选择与使用
4.2.1.1必须使用合格弹簧,每个弹簧必须编号、试压、编制换算表。
4.2.1.2炉柱与保护板的间隙,一旦超过小弹簧顶丝的调节值必须更换顶丝。
4.2.1.3每根炉柱上部左右两侧大弹簧的负荷要基本保持一致,相差不能大于0.3×10KN。
4.2.1.4弹簧垫板不得变形,否则必须更换弹簧垫板。
4.2.2弹簧负荷的测量与调节
4.2.2.1测量弹簧的高度,并按换算表换算成相应的压力。
4.2.2.2测量弹簧的负荷时,测点一定要对准固定标识,钢板尺要与弹簧中心线平行。
4.2.2.3相邻两次测量数据相差值超过0.5吨的一定要重测。
4.2.2.4每次弹簧放量不能过大,每次松量不超过0.5吨。
4.2.2.5调节弹簧负荷时发现始终偏大或偏小,应及时对拉条和弹簧检查和处理。
4.2.2.6定期检查弹簧有无断裂,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更换。
4.3拉条作业
4.3.1横拉条平均直径不小于原件的85%(个别的不小于80%),低于85%时应补强,当烧细至原件直径的2/3时,必须进行更换。
更换时必须有技术措施。
4.3.2拉条沟保持严密,防止着火烧拉条以及荒煤气、水腐蚀拉条。
4.3.3上升管根部、除炭孔附近、炉体边界处的拉条状况(包括拉条直径及温度)要每季度抽查一次,抽查量不得少于一个笺号,并做好记录。
4.3.4炉顶表面纵拉条应保持平整,沟内无煤粉和杂物等。
4.3保护板作业
4.3.1保护板检查
4.3.1.1经常检查保护板是否有损坏,如发现保护板断裂,要采取防
止断裂出现错台的有效措施。
4.3.1.2经常检查炉柱与保护板上下端是否贴靠。
发现保护板上、下端未与炉柱贴靠,应分析原因,及时调节上、下大弹簧和小弹簧的负荷,确保炉柱与保护板上、下紧靠。
4.3.2炉柱与保护板间隙的测量
4.3.2.1测点:机、焦侧操作走台往上约2米处,并明确标识。
4.3.2.2用钢板尺测出炉柱边缘与保护板的垂直距离Dmm
4.3.2.3炉柱与保护板间隙=D-炉柱厚。
4.3.2.4保护板倾斜量:A=B-C,
式中:A—倾斜量mm;
B—机侧或焦侧上横铁处膨胀值mm;
C—机侧或焦侧下横铁处膨胀值mm。
4.3.2.5当保护板倾斜量发生明显变化时,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保证保护板贴紧焦炉砌体。
4.4炉体膨胀作业
4.4.1测量炉体伸长量的测线架与测量炉柱曲度的测线架为同一装置。
4.4.2每个炉室伸长量的测点在保护板上下要有固定点,并有明显标识。
4.4.3每个炉室的伸长值按下式计算:伸长值=冷态测量值-本次测量值
4.4.4当焦炉生产操作正常时,炉体伸长量每年不超过计划6mm,或
年伸长率小于0.035%,相邻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相差如超过1mm,必须分析原因或重测。
4.4.5焦炉膨胀量只能为正值,若出现负值或相邻两次测量增长值在
2mm以上应查明原因,重新测量。
4.4.6焦炉伸长量、伸长率可按下式计算:
炉体伸长量=(上横铁处焦炉伸长量+下横铁处焦炉伸长量)
/2
炉体年伸长率= 焦炉年伸长量/设计炉长×100%
4.5抵抗墙作业
4.5.1抵抗墙垂直偏斜量的测点:机侧端、焦侧端各分南头和北头共四个点.
4.5.2抵抗墙垂直偏斜量测量:从抵抗墙顶部吊一垂线,分别测出上、下部抵抗墙至垂线的距离。
4.5.3抵抗墙垂直偏斜量的计算方法:X=i-j
式中:X—抵抗墙垂直偏斜量mm;
i —抵抗墙上部至垂线距离mm;
j —抵抗墙下部至垂线距离mm。
4.5.4每半年检查一次抵抗墙有无裂纹,测量抵抗墙垂直偏斜量发生明显变化时,要找原因,采取措施。
4.6五炉距作业
4.6.1按炉号顺序依次测量五个炉号炉柱的同侧边缘间距。
4.6.2对测量结果要进行对照比较,相差较大时要分析原因。
5.操作参数指标
5.1 炉体伸长率: 投产两年后的焦炉,炉体年伸长率一般不超过
0.035%。
5.2上部大弹簧负荷: 投产2~3年的焦炉可按照13~14×10KN 保持,
以后可按14~16×10KN保持,晚期或炉柱强度较好的焦炉还可适当加大。
5.3下部大弹簧负荷: 投产2~3年的焦炉可按照9~10×10KN 保持,以后可按10~11×10KN保持,晚期可适当加大。
5.4小弹簧负荷:
5.4.1 燃烧室炉柱各线小弹簧负荷:
F1~F4线 2~3×10KN ;
F5~F6线 2.5~3.5×10KN ;
F7~F8线 2~3×10KN
5.4.2 蓄热室炉柱各线小弹簧负荷:
主墙部分:F9线 2~3×10KN;F10线 2~3×10KN
单墙部分:一线 1~1.5×10KN;
二线 1~1.5×10KN;
三线 1~1.5×10KN
5.5 纵拉条负荷: 每根纵拉条弹簧负荷可按25~30×10KN保持。
5.6 炉柱平均曲度: 中期以前小于20mm,中期以后小于 30mm。
炉柱最大曲度不大于50mm。
6.岗位记录
6.1测量记录与保存
6.2检查项目与频次
7.测量基点及非常规检查
7.1测量基点
7.1.1对各测量基点均应做出标记,各测量基点每年核对一次,确保各项测量处在同一测量基点上。
7.1.2抵抗墙机、焦侧面的侧线架底座要牢固、支杆无变形。
7.1.3 测线架挂线处应有明确标识,挂线位置距焦炉中心线距离应有
记录。
7.1.4 每三年要由专业测量队对焦炉的测量基准点、测线架进行测量校正。
7.1.5 变更测线架的位置,必须经总工程师或技术主管领导批准。
7.1.6 钢柱曲度的测量点,分别位于各钢线同一高度的炉柱正面。
7.1.7 炉长的测量点,分别位于各钢线同一高度的保护板或炉砖正面。
7.1.8 弹簧的测量点,应选择固定位置。
7.1.9 焦炉中心线应埋设固定标记应保持完好。
对于测线架基准划线每次测量均应复测,看其是否符合标准。
7.2非常规检查
7.2.1在下述情况下要测量弹簧负荷、检查炉柱曲度是否变化,检查保护板、炉门框是否断裂:(1)焖炉时;(2)下暴雨时;(3)结焦时间变化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