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实验教案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实验教案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实验教案
教师:李秀蓉
【教材分析】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是在学完心脏之后的一节以探究为主,以培养学生学习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探究课,通过对脉搏的产生的认探究,进一步认识心脏的泵血功能。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事物,有积极探究的激情。

但他们学习方法缺乏,急需学习方法的指引。

通过合作,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设计实验,探究脉搏与心率的关系。

情感目标:认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课前准备】分学习小组
师: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以座位邻近为依据为学习小组。

每小组设组长一名,记时员一名,记录员一名,计算员两名。

设计理念:【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便于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小组活动中。

经过观察、比较讨论、结获取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
1.猜一猜:多媒体出示2004年雅典奥会110米栏冠军中国刘翔(让学生根据提示的信息猜谜)。

2.欣赏视频:刘翔夺冠的精彩瞬间。

善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3.出示学习目标――明标。

4.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促思。

5.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精讲。

6. 试测脉搏。

师:如何正确测脉搏。

老师用秒表计时,学生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1)、小组学生试测脉搏60秒,记录员记录。

2)、组长组织正确测量安静状态时的脉搏(60秒)――教师精讲如何测量脉搏,并展示正确测量脉搏的图片。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内练习,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
顺利完成安静状态时脉搏的测量。


7.脉搏与心率的关系?
学生自学讨论小辞典与知识链的内容。

设计理念:【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依据熟知的生理知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假设,通过对小辞典与知识链的自学与讨论,学会对脉搏的形成认识与心率的关系。


8.探究“运动状态与脉搏变化的关系”的方案设计,请将方案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逐一完成。

――善导,促思,精讲。

每小组选择一运动状态,并进行这一状态时脉搏的测量。

活动①.组长带领大家活动
②.活动完成后,立刻测脉搏,测量者在自己记数的同时,感觉脉搏与安静状态比较,有何不同。

③记录员记录
④.计算员对数据进行计算,此时,小组成员自测脉搏,并感知自己脉搏恢复正常时所需要的时间。

⑤.小组成员间讨论小组内两次脉搏的变化,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评互评中成长。


9. 小组间的讨论交流。

活动: 交流数据,交流结论。

设计理念:【知识的获得,有时需要对数据加工处理,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师:我们通过探究实验证实了:运动可以改变脉搏。

除了运动以外,还能在什么情况下能改变脉搏的变化?比如情绪、性别、身体状况等方面。

学生:根据自已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来回答。

――促思,系统,巧练。

设计理念:【学习的新知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掌握。


10.课堂检测:针对问题设计练习题。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回答。

)――巧练。

11.对学生提出希望
师: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可使脉搏发生变化。

因此,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讲是一个既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

中医更将切脉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一般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每分钟70~80次。

正常脉搏节律规则,搏动力量均匀,手指按下时有弹性感。

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快10~20次。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而休息、睡眠时则脉搏减慢。

发现脉率增快或减慢,脉搏的节律不整齐时,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诊治。

我们也可以课下查阅一些资料,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指导我们生活。

设计理念:【让知识指导生活,让知识优化生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