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2)童年期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父母如允 许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 得成功,对发展自主感有帮助。限制自由和多次 失败会造成羞怯和怀疑。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3)学前期
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 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 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他们对所想做的 事又具有内疚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恋母情结的 冲突,一部分原因是超我的发展带来的刻板性。
5.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理想的自我并不一定在客观上有 价值,它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 的人。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奥尔波特把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 物质的自我: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 心是个体的躯体。 社会的自我: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 关注的认识,是个体的中心部分。 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 识,即个体能感受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 的过程、状态与特征。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其外 表、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 护等。
社会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他人 的注意与重视。
心理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 在政治、宗教、道德、知识上的进步。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第三章 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 征的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 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自我差距理论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4)学龄初期
勤奋对自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 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 刻。活动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 于父母。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 当的后果。因此,若将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 自卑。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 自我意识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 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 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 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 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 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 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 系的认识。 自我观察 分析外部活动和环境因素 社会比较 自我暴露 自我蒙骗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方式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及其外界关系的肯 定或否定的判断,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大作用。
根据别人的评价 根据自我分析 通过和自己相当的人加以对比 通过与自我期望相比较
(5)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 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 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 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 清自己。逐渐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 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 自我意识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 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 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 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 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第三章 自我意识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 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 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1.整饰自己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 表现自己,也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人们一般在公众场合或在自己喜欢的人面 前整饰自己。除此之外,有几个特殊场合: 遭遇失败 在异性面前 社会标定后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四节 自我行动
2.自我防卫
否认作用:对不愿发生的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 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 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属于自己 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 幻想作用: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幻想的方式 使自己与现实脱离,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 的纷扰。 抵消作用:个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 愉快的事情。 文饰作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可以用装饰的方 式来解释。 幽默作用:个体处境困难或尴尬时,以幽默化解。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个体反映自 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2.自我意识的成份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二、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意义
(6)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 共苦、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 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 交流、不能互相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 苦恼情景中去。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7)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阶段 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他们 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个人,他 们变得关怀培育下一代了。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四节
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 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四节 自我行动
一、影响自我行动的情境因素
个体所扮演的角色 互动对象的自我行动特点 要求完成任务的方式 所属群体的参照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四节 自我行动
二、自我行动的方式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8)成熟期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 否活得有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 的失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 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以厌恶掩藏失望。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一、自我认知的方式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 自我意识
(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将 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都包括自我评 价、自我体验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 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 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 和赞赏。
2.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发 动者
觉察者:使个体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得如 何,并以此为依据。 调节者:根据觉察的情况,评价自己的行动, 从而决定保持还是改变活动的内容、 方向和强度。 发动者:是个体活动的动力。个体活动并非 是由外部要求所决定的,其内部的 标准和内在需求也控制着他的活动, 使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活动。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 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 心问题,解决了特殊问题,自我意识就 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1)婴儿期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 任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 的行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旨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 以调节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第三自我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都是 以自身为参照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 映,很多是相对自身状态而言的。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3.自我使个体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
性、共同性
一致性: 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与 压力相对抗时保持一致。 独特性与共同性: 自我总是要寻求个体活动的特色。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4.不同的自我占优势时,引起不同的自我评 价与自我追求
物质的自我占优势:
第三章 自我意识
(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 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 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 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 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 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 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 关系经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