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六类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标准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市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人员工作能力,持续推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订本标准。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六类预防接种门诊。
二、设置标准
(一)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
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分为达标、A、AA、AAA四个级别,到2018年底每区至少有一个AAA级接种门诊。
1.房屋配置
预防接种门诊原则上应设在地上三层以内,三层以上须配备电梯。
必须远离所属医院传染病门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感染性门诊。
门诊总使用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级别越高相应面积越大。
门诊必须设有候种观察室、预诊登记室、接种与冷链室、门诊办公室,各室和各接种台必须有醒目标志。
门诊必须配有电脑实行计算机管理,有条件的应配备数字化门诊系统。
2.人员配置
门诊免疫服务人员数量不低于2人(包括兼职人员),级别越高所需工作人员越多。
免疫规划门诊日人均接种数每超过25针次,必须增加1名免疫服务人员。
免疫服务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行医执业证书,包括医师或助理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或助理护士执业证书等,服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区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免疫规划业务培训。
3.疫苗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须做好疫苗领发登记,所有疫苗必须从全市统一疫苗供应渠道领取。
按要求完成疫苗计划与疫苗使用的统计与上报,记录疫苗使用各个环节的温度记录,规范使用和存放疫苗。
4.冷链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根据实际需求配备疫苗储存冰箱与冷藏包,疫苗储存冰箱总容积至少达到一个月免疫规划疫苗储存量的2倍,并配备自动温度监控系统。
冷链应有专人管理,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各种冷链设备做到账物相符。
5.接种器材与药品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足够的消毒用紫外灯、消毒药品。
用于对接种对象的健康体检的医疗药品,药械等耗材。
门诊必须配备急救箱(内装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和呼吸兴奋剂等药品)和氧气装置,且门诊工作人员能熟练使用。
6.免疫接种服务
根据责任区域和服务范围所对应的接种对象数量,合理安排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周期。
一般情况下,城镇地区实行按日预防接种,农村地区实行日、周预防接种。
城市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乡的免疫接种最大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城镇地区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不超过10公里。
如超过标准,应由乡街道级门诊适当设置免疫服务站。
免疫规划门诊应通过多种渠道掌握接种对象,给接种对象及时建立接种卡与接种证,完成辖区内儿童的免疫规划相关统计。
7.接种监测
预防接种门诊每月完成上一月疫苗接种数据统计上报,定期开展疫苗接种数据分析,每半年开展一次辖区内第一类疫苗免疫规划查漏补种活动。
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发生异常反应要及时调查处理,采取适当措施对患者及时救治。
8.针对疾病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须负责责任区域内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开展免疫可预防传染病的调查与处理,协助疾控中心进行标本的采集,落实防疫措施,开展应急接种。
9.宣传培训、检查考核与档案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免疫规划知识宣传,做好宣传记录。
免疫规划档案要设专人管理,按年份装订成册,并有档案编目以方便查阅。
(二)产科接种单位
可设置在产房、母婴病房或新生儿室,要配备专用接种台。
服务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行医执业证书,参与接种前必须参加区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免疫规划业务培训,并考核通过;应做好疫苗领发登记,必须从全市统一供应渠道领取疫苗,规范使用和存放疫苗,做好疫苗使用各个环节的温度记录;根据实际需求配备疫苗储存冰箱,必须配备急救箱和氧气装置,且工作人员能熟练使用;按要求上报疫苗接种数据,发生异常反应要及时调查处理,采取适当措施对患者及时救治。
(三)卡介苗接种门诊
由区卫生计生委指定,辖区内至少1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提供卡介苗接种服务。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或专区、配备专用冰箱,并设立明显标识。
卡介苗接种人员除持有相关行医执业证书,需接受市、区结防所组织的技术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从事卡介苗接种。
(四)狂犬疫苗接种门诊
1.房屋配置
门诊面积须满足工作需要,应设有候诊留观、伤口处理、预防接种等功能区,各功能区布局合理,相对独立。
2.人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