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轮系(作业)
1. 由一系列齿轮所组成的传动系统,称为轮系,它一般分为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两类。
2. 轮系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1) 中心距较大,(2) 大传动比,(3) 变速运动,(4) 改变从动轮转向。
3. 轮系中主动轴与最后一根从动轴的转速之比,称为该轮系的传动比。
若用i kl表示,则下标k表示主动轮,l表示从动轮。
4. 计算轮系传动比时,除计算其数值大小,还要判断其转向。
首末两轮转向相同为+号,转向相反为-号。
5. 在定轴轮系中,只改变传动比符号而不改变传动比大小的齿轮,称为惰轮。
6. 惰轮的作用有两个:(1)改变转向;(2)增大传动中心距。
7. 在周转轮系中,轴线固定的齿轮称为中心轮,轴线转动的齿轮称为行星轮,而支持行星轮的构件称为系杆。
8. 周转轮系按所需主动件数(或机构自由度数)又可分为行星轮系和差动轮系两类。
有两个主动件的周转轮系,称为差动轮系。
9. 周转轮系的传动比可通过转化后的转化轮系求解获得。
10.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的优点是(1) 结构紧凑、(2) 传动比大、(3) 重量轻、(4) 效率高。
11. 一对外啮合圆柱齿轮传动,其转向相反,故传动比为B;而一对内啮合圆柱齿轮传动,其转向相同,故传动比为A。
A.正;B.负。
12. 定轴轮系总传动比等于组成该轮系的各对齿轮传动比的连乘积,其数值等于所有B 轮齿数的连乘积与所有A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
A.主动;B.从动。
13. 对于平行轴定轴轮系,其总传动比的正负号决定于该轮系中外啮合的齿轮对数m,m 是偶数为正,首末两轮转向B。
A.相反;B.相同。
14. 惰轮在计算总传动比数值时A计入,在决定总传动比正负号时B计入。
A. 不需;B.需要。
15. 用箭头表示图中各轮的转向,并指出哪一个是惰轮。
其中z2是惰轮其中z2,z3是惰轮其中z2是惰轮16. 试确定下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并确定其末端转动或移动方向。
(1) 卷扬机传动系统,求蜗轮转速及重物G的移动速度及方向。
已知:z1=18,z2=36,z3=20,z4=40,z5=2,z6=50,D=200mm.
蜗轮转速 rpm n 105024020361810006== s m v G /105.010*******=⨯⨯⨯=π
(2) 滚齿机工作台传动系统,滚刀A 转一转,轮坯B 转一齿,求i 75。
已知:z1=15,z2=28,z3=15,z4=35,z8=1,z9=40,zB=64(被加工齿轮)。
由传动系封闭有
17
665431298=Z Z Z Z Z Z Z Z Z Z Z Z A B 13515152816440175=Z Z 3225645075==Z Z
(3) 磨床砂轮架进给机构,求砂轮架移动的速度和方向。
已知:z1=28,z2=56,z3=38,z4=57;丝杆螺距为s=3mm ;旋向为右转。
系杆转速 rpm n 35057385628504== min /05.0min /503503m mm v j ==⨯= 砂轮架向右移动每分钟0.05m
(4) 钟表的传动机构,求分针m 和秒针s 间传动比i ms 及时针h 和分针m 间传动比i hm 。
已知:z1=72,z2=12,z2’=64,z2”=8,z3’=60,z3=8,z4=8,z5=24,z6=24,z5’=6。
601608648''3423===Z Z Z Z i ms
121248246''5565===Z Z Z Z i hs 17. 图示为二级减速器中齿轮的两种不同布置方案,试问哪种方案较为合理?为什么?
方案b 较为合理。
因为方案b 的齿轮布置形式使轴在转矩作用下产生的扭转变形能减弱轴在弯矩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变形所引起的载荷沿齿宽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18. 指出下列减速器分别采用了什么布置形式:
该减速器采用了 展开 式 该减速器采用了 同轴 式
该减速器采用了 展开 式 该减速器采用了 分流同轴 式 z 120
=,230=,电动机M 的转速n 13000=r/min ,试求钻头转速n a 的大小及方向。
(选作)
(1) 由于各齿轮均为标准齿轮,所以有 r r r 3122=+
又 m m m 123== 所以 z z z 31
222023080=+=+⨯= (2) 该轮系为一行星轮系
i n n n n z z H H H 131331=--=- n z z z n H =+113
1 (3)n n z z z n a H ==+=+⨯=1
131202080
3000600 r/min 计算结果为正值,因此n a 与n 1的转动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