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护理目标
(一) 狂躁症:
• 护患关系的建立; • 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 症状得到基本控制; • 生活规律; • 营养平衡; • 自理能力;
护理目标
(二) 抑郁症:
• 恢复生活自理; • 能用言语表达对于自我、过去和未来的正
向观点、出院前自我评价增强; • 患者能够表达自我满足和寻求精神支持; • 患者愿意并适当的与人交往; • 患者摄入营养均衡的食品,体重未下降; • 不用药的情况下,每晚有6-8小时的睡眠;
二、护理诊断
(一) 狂躁症 • 营养失调; • 睡眠形态紊乱; • 便秘; • 思维过程障碍; • 感知改变; • 有暴力行为; •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护理诊断
(二) 忧郁症 • 营养失调; • 睡眠形态紊乱; • 便秘; • 自我形象紊乱、低自尊; • 焦虑; • 思维过程改变; • 个人应对无效; • 由外伤(自杀)的危险; •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 自我防护能力改变;
躁狂发作
• 【病程标Leabharlann 】(1)符合症状标准和至少已持续1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标准。
•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
质所致躁狂。
抑郁发作
•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 (9)性欲减退。
护理
一、护理评估
• 健康史、个人发育史、既往史、家族史; • 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方面:
个性特点、病前生活事件、患者应付挫折 与压力的心理行为/方式/效果;
• 面临的困境、出现的问题、对治疗的态度; • 家庭、生活环境、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 危险行为:自杀、伤人; • 精神状况评估量表:
狂躁量表、忧郁量表 、焦虑量表等;
心理治疗
• 个别交谈; • 鼓励病人充分地谈述自己的病情,使他苦恼
的症状,过去的诊疗结果,病后的思想和情 绪状态与环境和周围人的关系,希望解决哪 些问题;
• 医生要耐心地听,不要打断病人的谈话,尤 忌与病人争辩、讽刺、不信任的口气提问或 反问,不宜过早发表意见,可边听边作解释
心理治疗
• 对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在心理治疗时应重视 深入分析、说理和讨论。
护理措施
(一) 狂躁症:
• 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表达真实想
法; • 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 过剩精力消耗的引导; • 预防暴力行为; • 药物治疗的顺利实施;
护理措施
(二) 抑郁症:
• 加强饮食条理,保证营养供应; • 改善睡眠; • 改善抑郁情绪; • 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鼓励患者抒发感受; • 打断患者的负性思考; • 学习新的心理应付方式; • 防止暴力行为发生; • 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 双相可分为3种亚型。 • 双相Ⅰ型:有躁狂、抑郁发作史,躁狂发作重 • 双相Ⅱ型:有躁狂、抑郁发作史,抑郁发作重 • 双相Ⅲ型:仅有抑郁,但有家族史。另纯粹抑
郁多为晚发(40岁以后)。
临床表现
躁狂发作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4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 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 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 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 对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则应根据其关心的问 题,简明有针对性地回答疑问。
• 治疗内容应包括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 规律、发病的道理和防治方法。首次谈话不 应超过40min、解决一、两个关键性问题。
认识和行为疗法
1. 帮助制定每日活动计划表,促使患者活动 起来,原则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渐 增加患者的作业活动量和复杂性。
护理评估
• 自身或他人躯体或物品伤害; • 是否学会控制宣泄自己高涨或抑郁的心境; • 是否维持营养、水分、排泄、休息和睡眠等
方面的适当生理功能; • 睡眠情况:入睡时间、睡眠时间; • 情感症状是否逐步得到控制; • 是否能认识分析自己的病态行为、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 • 是否能恰当的与人交往;
治疗措施
躁狂症的治疗
(一)抗精神疾病物 氯丙嗪200~600mg/d,等;
(二)锂盐治疗 常用制剂有碳酸锂,等;
(三)电休克治疗: 对控制病人兴奋躁动有一定治疗效
果;
抑郁症的治疗
(一)抗抑郁剂 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剂有肯定的疗效。 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等。
(二)电休克治疗 病情严重,自杀观念强烈的病人是电休 克适应证,显效快而效果好。待症状缓 解后改用抗抑郁药维持。
第十一章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河南科技大学 赵杰刚
1
概述
• 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扬或低落为基本特 征;
• 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 并反复发作; • 间歇期完全缓解; • 一般预后良好; • 少数病人可迁延而经久不愈; • 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主要类型
•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等几个 类型。
2. 促进愉快体验,让患者每天晚上将当天的 活动内容的愉快体验程度作出评价,如患 者根据计划表行动,其动机就会增加而促 使成功自信心及愉快感觉也将随之而增加。
认识和行为疗法
3. 进行转换法处理,即换一种方式来解释自 己的体验,或通过讨论而使患者发现自己 能够解决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
4. 采用认知重评法,由医生/护士和患者共 同进行评价,主要是找出认知沮丧及自暴 自弃的关系,从而矫正这些认知障碍。
双相障碍
1. 目前发作以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交 替(即在数小时内)为特征,至少持续2 周躁狂和抑郁症状均很突出;
2. 以前至少有1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 或躁狂标准。
• 病程特点 大多具有反复发作的病程,间歇性精神状态 基本正常,常有较高的阳性家族史。
• 体检发现 躯体、神经系统和化验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