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价值判断)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支付能力的支付手段的稀缺性)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的将比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6.马克思认为(书本24页)7.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使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8.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劳动参与率)9.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由以从左下向右上的倾斜)10.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或家庭或个人)11.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同一平面上不相交)12.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13.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给会减少,原因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14.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是(王五来到人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工资不低于1万元每年)15.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16.等成本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与资本要素的价格)17.如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始终为固定不变啧劳动力需求(无弹性)18.工资弹性大于1,说明(富有弹性)19.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说法是(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减少)20.企业经营中的长期的含义是(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变)21.如果两类劳动力存在总互补关系,则这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22.反映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是(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弹性)23.下列哪种情况劳动力资源实现最优分配是(当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的时候)24.均衡状态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25.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充分就业)26.劳动力流动或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之一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27.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28.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分配的做法是(高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29.下列属于企业雇用成本中直接成本是(招聘员工的广告费用)30.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是指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预期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31.下列因素中影响净现值的是(投资的期限)32.在下列企业提供的培训中,属于一般培训是(普通话培训)33.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劳动需要特定的知识技能)34.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35.延期支付方式(失业保险)36.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37.影响实际工资的两个因素(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38.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均衡工资率会(下降)39.非技术性职业的工资低于技术性职业的工资,这种(补偿性差别)40.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决定工资基础(劳动力价值)41.相同的劳动者从事危险岗位,与不从事危险岗位时,产生差别属于(补偿性的工资差别)42.会使劳动力供给右移()43.无44.不属于季节性特点的是阶段性45.充分就业的数量标准30%-50%46.属于就业范畴的是(雇用劳动)47.解决技术性失业办法(实施职业技能开发)48.有关自然失业率正确的描述是()49.(B)菲利普曲线50.无51.一周工作的时间不能超过(40小时)。
52.就业的最低年龄是(16周岁)二.名词解释1劳动参与率:劳动率参与率是指在劳动力资源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和测度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2.劳动力供给: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3.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4.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特定商品需求量因其他商品价格变动而变动的程度。
5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递减规律:.随着投入劳动量的增加,企业的产量经历如下的变化过程:产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减缓—产量稳定。
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6.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
从狭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7.特殊培训:特殊培训,又称之为专门培训,是指能更大地提高提供培训企业本身的生产率的培训,接受培训者的知识、技能增加以后,对于提供培训的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的生产率没有多大的影响。
8.内部劳动力市场:所谓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也叫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惯例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所达成的协议进行的,企业组织内雇员由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构成的运行系统。
9.福利:福利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包括理念、道德责任和制度实体等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历史上,福利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曾包括平等分享及公正社会的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并创造大众福祉的伦理目标和道德诉求等,并等同于慈善、救济、施舍等观念;在现代,福利常常被理解为具体的公共援助或者社会补贴项目。
10.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之为摩擦性失业。
11.充分就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充分就业:一个是从市场均衡角度考虑的充分就业状态,另一个则是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考虑的充分就业状态。
前者包括从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两种市场入手。
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这样一种状态。
1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交互替换关系的曲线。
13.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平衡状态的失业率.14.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了调节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及其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凡工薪劳动者做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劳动义务后,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三、简答题1、劳动力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其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其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其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2、怎样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者在工资率变化的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答:相对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工资率的提高,不仅使个人的收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闲暇和劳动时间的效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收入效应。
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随工资率的提高,主体选择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
由此推论,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反而减少了。
3.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哪些特征?答: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其一,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其二,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就像能够产生货币收入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资本一样,能够为其所有者提供现实的收益。
其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是投资的产物。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并突出劳动能力和其素质结构的异质性,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强调体力、智力诸如健康状况、知识、技能等是人力投资的结果,是人力投资的对象,强调并突出高素质结构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其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亦要承担投资风险。
4.什么是福利?福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
福利有以下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的支付,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制度安排决定,从而具有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多种福利支付形式具有强烈的企业个性色彩,依企业和职工各自的偏好,自主灵活地确定基本工资和福利的组合,以及福利的支付项目。
企业间在5.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答: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问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者完整的、准确的信息;(2)失业者缺乏迅速流动的条件;(3)不能迅速地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4)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障碍,等等。
由于摩擦性失业不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故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信息和流动成本,缩短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等,就可使此类失业得到缓和。
6.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答:通货膨胀一般被理解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
在把握通货膨胀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
其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
其三,如果价格总水平只是轻微地上升,比如,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低于2%,一般也被排除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外。
其四,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来分析通货膨胀的,由于制度或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例如对价格实行严密的管制,使价格上涨受到阻碍,这便出现了潜在性或压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