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国家地理记录片的操作手法

美国国家地理记录片的操作手法

美国国家地理记录片的操作手法
国家地理可以算得上是记录片的鼻祖,1895年在胶片电影出现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就开始国家地理每周一次的系列节目《探险家》以及标志性的长期播出的《国家地理任务》,所出品的记录片以其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和艺术性吸引了世界亿万观众,其内容早已超出自然题材,涉及众多领域,荣获了80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122个艾美奖和2个奥斯卡奖提名。

本文拟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为例,对西方记录片进行粗浅的探析。

风格的演化
西方记录片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最初20年代的无声片,到30年代至60年代格里尔逊倡导的“画面加解说”阶段,再到60年代“真实电影”阶段,70年代的“镜前访谈”阶段,80年代进入了“个人追述式”阶段。

最后这一阶段的要点是“评述者的讨论混杂于访问会见之中,制片人的画外音与画面内字幕相结合,将以往一贯被含蓄表达的观念一清二楚地显露出来:记录片永远是再现的形式,再也不是观察‘现实’的明亮窗户;制片人永远是个参与者———见证人和立意的积极创立者、电影说教的生产者,而不是将事实如实报道的中立的、无所不知的记者。

”(美国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的人声》)
简单地说,美国一些学者认为记录片是“对现实的戏剧性解释”,是“对现实的创造性解释”。

既然是“戏剧性”和“创造性”解释,就与五六十年代“墙上的苍蝇”式的、在一定距离内的纯观察方式有所不同。

后者不被允许加入音乐、观点、解说,主张尽量少使用剪辑。

而“戏剧化”和“创造性”解释则不仅使用音乐、剪辑、观点散布、解说旁白(这使记录片可以像电影一样有曲折的情节、戏剧的冲突、震撼人心的画面和声音),还可以采用各种为了再现目的的拍摄手法,这意味着记录片中的现实不再仅仅是用新闻记录片中的谈话人物和“真实电影”所构成的真实,它有了更多的含义,更深层次的主观渲染。

记实不是记录片惟一的方法。

在必要情况下“摆拍或扮演”是可以用于记录片的,这在通适意义上就发展成为“真实再现”。

早期弗拉哈迪的传世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中,既有实拍的镜头,也有摆拍的场景(如冰窟窿里捕猎海象和搭建冰屋的镜头),美国国家地理系列记录片中很多关于人文风俗、原野生态采用此法。

而且,只要不违背真实的原则,在“摆拍或扮演”不可能实现或是有障碍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另类“真实再现”———电脑特技。

足不出户,也不需要进摄影棚,干脆在创作时连“记录的眼睛”的摄像机也不需要,只需要几台电脑就可以构造“真实”。

在记录片《家庭后院》中,借助逼真的电脑特技,将螳螂的追捕和飞蛾的逃亡整个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由此,我们看到记录片的门径也越来越宽。

世界各国的记录片界对此虽然还有争议,但这种情况已
经遍地生根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可以看到,近期中央10频道播出的六集纪录片《大唐西游记》是纯粹的动画片)
手法———叙事技巧
西方过度商业化的整体环境下,片子的好坏要通过收视率来反映。

因此,西方人做片子很注重娱乐性、可看性。

记录片也不例外。

他们认为记录片不仅要告诉观众信息,还要有娱乐性。

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是一部好的记录片。

如果一部片子缺少了娱乐性,那么它的生命力可能就削减了大半。

美国有一种“钩子”理论,强调片子开始1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具有“挑逗性”。

而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要像过山车一样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

“钩子”策略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反映的内容;2.视觉效果;3.故事情节的变化;4.事件中的冲突。

即使一个乍听起来平淡的题材,他们也会选取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来深刻地表现内容。

而且,在表现上,美国很多人主张可以借鉴音乐电视中的许多手法,如“切换、叠印、快放、慢放”等。

对于那些具吸引力的画面,重点强调突出,时间也稍长一些,画面别致、工整,用以突出主体的景别,或者进行烘托。

他们尤其喜欢使用特写镜头,一是造成观看者的紧张期待状态,让镜头给观众一个冲击力;二是便于观众细致观察表情或其他表意的细微动作。

为了追求生动富有视觉冲击力画面,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可以说在技术上无所不用其极,多处使用超大广角、显微镜头、航拍、水下摄影和高速摄影等诸多手段,对摄影不可能捕捉到的画面或情形(一般来说也是比较有视觉冲击力),则借助于电脑特技呈现,尽可能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面来。

虽然经典纪录片是排斥特技的,但这现在已成为一种潮流。

以纪录片《家庭后院》为例,里面将我们认为只是花草树木之类平淡无奇的家庭后院营造得杀机四伏。

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警惕。

螳螂捕捉飞蛾,成了一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空中追击战。

为了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强烈的捕食与生存冲突,片中借助逼真的电脑特技,将螳螂的追捕和飞蛾的逃亡整个过程完整表现出来。

而且,螳螂与飞蛾在空中飞驰的镜头更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扣人心弦,类似于大片中的追车戏。

所有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切在说明,这不是一个平静的后院,它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战场,表面看似无忧无虑的小动物,事实上却每天都走在刀刃上,让人感慨良多。

运作发行
国家地理频道在每投入制作一个节目之前都要做详尽的市场调查,选择最优秀的制片人、导演、主持人和翻译介入节目制作;运用最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段,把镜头对准常人无法企及的领域;其制作的每部实播片和实拍片比
例平均在1:1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1:75。

这一切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其制作的节目每小时的制作费就达80万美元,最高达到400万美元,每部系列片平均成本超过100万美元。

但大的投入、精良的制作,只是一部好的记录片的开始,西方记录片创作者总是把记录片的发行看成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将记录片推向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做宣传工作。

一部新片子出来,先要做一个具有穿透力的电视简介广告,并在各个时段不断反复地播放,让大部分观众获知信息,吸引他们去找原片看。

此外,在一切可接触到的媒体上刊载有吸引力的广告,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将影片的信息发放出去。

他们很看重宣传攻势。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2007年1月底播出纪录片《第一次头移植》,讲述冷战时期美苏科学家之间为率先实现头移植展开的竞赛:把一只小狗的头和上半身移植到一只成獒的头和身体上。

光题材就足以吸引人了,片子未播,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新闻。

对于国家地理频道,一个家庭每年大约要支付300美元左右收看该频道,而国家地理频道目前在全球有超过2000万家庭用户,这就构成了国家地理频道每年一笔很稳定的资金来源。

除了家庭付费收看这块稳定收入,国家地理频道也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屏幕上的产品,它还可以在屏幕以外获得相当的利润与屏幕上的产品形成良性的市场互动。

中国记录片在很长时间内制作和发行脱节,固然是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也是中国记录片制作体制方面严重缺陷的反映。

中国国内的记录片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单位:曲乘砾靳松黑龙江电视台徐光胜黑龙江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