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侧重于对人的共性分析,服 务于管理者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需要,以克服泰勒首创的科学主义管理在人的激励方 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② 由单一的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由激励基础 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变过程(吴云,1996)。
[13]邹静.激励理论及其综合模型的新发展[J].应用心理学,1994,9(2).
[14]李春琦.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6):61-66.
[15]方承武,徐虹.管理理论的演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16]郭马兵.激励理论评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6).
[17]罗运鹏.论企业激励管理的理论依据[J]. 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
[18]付萍.激励理论在现代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 云南科技管理,2001(5).
1 前言
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
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 科 技 、 文 化 、 教 育 等 ) 不断地发 生变化和增多,政治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弊端,使得原有监 督和激励方法的效用正逐步下降甚至丧失 , 企 业 效 益 下 降 甚至亏损。(据某省对105个亏损企业的调查,因为人为因素造成人
际关系紧张,职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使企业亏损和倒闭者,占了 80%。)
2.2文献筛选:通过泛读文献对检索所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删除与我
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部分文献。最后得到67篇与研究主题相符的文献, 选取其中的30篇进行参考阅读,并间接引用其中提到的四篇外文文献。
2.3 文献分析:
文献来源
3 激励的概念
中文词典 : 鼓动、激发使之振奋或振作,如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
③ (前苏联):一种明智而富于人性的影响方式
④ (美国):即干涉变量是内部和心理过程,它们并非直接观察到,它们反过来却
引起行为
心理学:指的是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激发人的动机,使被激励
者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4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4.1 管理激励理论
管理激励理论
4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4.2 经济激励理论: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① 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企业内部管理 效率问题,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
② 经济学对激励的研究是以经济人为出发点,以利润最大化 或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③ 传统的厂商理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的经营目标, 而现代企业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经营者的追 求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 制也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奏效。
期楚将项羽领兵攻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兵 法背水布阵,激发士兵奋力拼杀的斗志,即为激励。
英文:moticate,movtivation,意思是刺激、诱导、给予动机、引
起动机。
管理学概念
① (我国大陆):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兴奋起来,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② (我国台湾):激励是指利用某种刺激(诱因、目标)激起个人自觉行为的过程
2015
曾谭玉(国际生) 樊瑞炜151120210501 金 洁151120210503 邹建刚151120210508 崔祥云151120210510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1、前言 2、文献来源 3、激励的概念 4、激励理论综述 5、结论
目录
摘要:
激励问题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研究方面。有效的激 励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需要梳理国内外关于 “激励理论”的研究。
总体上讲,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不同的思路 展开: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 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 理和数学模型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下面我们对这两种 激励理论的演变过程和发展作一综述,并由此总结出一些促 进我国激励理论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激励 管理激励理论 经济激励理论 启示
经济激励理论
5 结论
两条思路:
①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激励理论; ②建立在严密的逻辑种理论都着眼于效率损失问题 并 激励来提高经济效率,但在具体的研究 过程中,其理论在研究角度、研究办法、前提假设、解决思路等方面 存在典型的差异。
企业:
如何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就显得相当突出(!)
理论研究认为:成绩=f(能力,激励)
因此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问题对当前我国企业 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文献来源
2.1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5年11月13
日检索得到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有2552694篇,其中属于中国学术 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文献有1451158篇,属于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有807716篇,属于特色期刊的有181506篇,属于中 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有53141篇。
① 激励方式应多样化, ② 经营者选择权应该下放到企业 ③ 发挥隐性激励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彦伯.专业组织激励制度之研究[D].台北:国立中正大学企业管理研究 所,1993.
[2]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杨瑞龙,王凤彬等.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 社,1999.
[5]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建军.领导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9]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童毅华.西方管理激励理论述评[J].理论观察,2004(4).
[11]孙立莉.激励理论述评[J].山东经济,2000(2).
[12]波特马金.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171-1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