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石钟山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_________时期的文豪,“___________”家族(另有其父
___________和其弟___________)成员之一,“___________”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___________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门六学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法“宋四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通“__________”
2.南生函胡
..“函胡”通“__________”
3.至莫.夜月明“莫”通“__________”
4.汝识.之乎“识”通“__________”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__________”
二、古今异同词
1.郦元以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空中
..为多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此时所以
..不传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形适临汝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2、事不目.见耳闻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上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5、虽大风大浪不能鸣.也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四、句式特点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3、得双石于潭上()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而大声发于水上()
6、余是以记之()
五、指出下列偏义复合词所偏之词1、郦元之所见闻
..(偏在"______")
2、不知其浅深
..(偏在“______”)
六、应知应会的重点词语
1、郦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5、扣()而聆()之
6、余尤()疑之
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9、空中而多窍()
10、汝识()之乎
11、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七、重要虚词
焉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2、硿硿~()
3、微波入~()
4、如乐作~()
而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况石乎()
2、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3、~此独以钟名,何哉()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蔚()
5、徐~察之()
6、涵淡澎湃~为此也()
7、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
8、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9、空中~多窍()
10、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
然
1、~是说也,余尤疑之()
2、石之铿~有声音()
3、森~欲搏人()
自
1、自以为得之矣()
2、余~齐安舟行适临汝()
莫
1、故~能知()
2、至~夜月明()
3、愿早定大计,~用众人之议也()
4、四境之内,~不有求于王()
何
1、而此独以钟名,~哉()
2、不然,籍~以至此()
3、徐公~能及君也()
4、豫州今欲~至()
5、水~澹澹()
6、樊哙曰: “今日之事~如?”()
7、隐隐~甸甸,俱会大道口()
8、良问曰:“大王来~操?”()
八、翻译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是说也,人常疑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6、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