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PPT课件
肌肉和骨骼:1 肌肉痛和肌萎缩 2 坐骨神经痛 3 肌肉痉挛 4 关节炎 5 椎间盘问题。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针灸在多个科别中攻克了不少顽 难之症。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 容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
17
一、坐骨神经痛
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如腰骶部、臀 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产生的疼痛,为多种疾病引起的一 种症状。坐骨神经由腰4-骶3神经根组成。临床上可依据其 致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 坐骨神经炎,多与风湿、感染、受寒、遇湿有关;继发性坐 骨神经痛是因坐骨神经通路遭受邻近组织病变的影响所致。 按其受损的部位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第四章 治疗学总论
-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针灸的作用原理,并能分别从中、西医的角度去理解针 灸的作用原理
2、了解针灸的治疗原则与治病原则 3、掌握针灸配穴处方,尤其是近取、远取与对症取穴这三大取
穴原则 4、了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 5、掌握常用特定穴的概念、定位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方法
-
2
第一节 针灸的作用原理
一、调和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经络
-
3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一、 补虚和泻实 虚—正气虚弱--虚则补之—毫针补法或灸法 实—邪气偏盛--盛则泻之--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标与治本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4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
一、选穴原则 基本原则--“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
6
(二)远部选穴
是在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远道取 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 来的。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 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相关经脉循行 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其临床运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 选穴。
-
7
1、本经选穴
酸增多症 6 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 7 急、慢 结肠炎 8 急、慢性杆菌性 痢疾 9 腹泻 10 便秘 11 麻痹性肠绞痛。
-
16
神经系统:1 偏头痛 2 头痛 3 三叉神经痛 4 外伤后麻痹 5 周 围神经炎 6 小儿麻痹症 7 美尼氏综合征 8 膀胱机能障碍 9 夜尿症 10 肋间神经痛 11 肩痛和网球肘 12 手术后痛 13 中 风后遗症 。
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
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相关的肝经穴太冲、心包经内关等。
-
8
3、对症取穴 是针对个别症状选取有效穴位的治疗方法,属治标之
法。临证应用时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适当地采用对症 取穴,解除个别症状将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如发热取 大椎、曲池、合谷;昏迷取人中、十宣;虚脱取关元、 神阙;自汗取足三里、关元;盗汗取阴郄、复溜;气病 取膻中;血病取血海;筋病取阳陵泉;便秘取支沟、阳 陵泉等。
-
14
常见病症的治疗
-
15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公布的有四十三 种疾病(实际不只此数)用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的疗效。
上呼吸道疾病: 1 急、慢性鼻窦炎 2 急、慢性鼻炎 3 普通感冒 4 急、
慢性扁桃腺炎。
呼吸系统疾病: 1 急、慢性气管炎 2 支气管哮喘。 眼科疾病: 1 中心性视网膜炎 2 白内障 3 急性结膜炎 4 近视眼。 口腔五官疾病: 1 牙痛 2 拔牙后疼痛 3 齿龈炎 4 急、慢喉炎 消化系统疾病: 1 食道贲门失弛缓 2 呃逆 3 胃下垂 4急、慢性胃炎 5 胃
-
12
第四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并 有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的总称,包括五输穴、原穴、 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 下合穴等。由于这类腧穴的分布和作用不同,故其 临证具有特殊的应用方法。
-
13
一、五输穴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荥、输、经、 合五类腧穴的简称。其分布特点是按井、荥、输、经、合次序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脉共有60穴。 《内经》: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荥输及经穴适用于 与经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 咳寒热,合之逆气而泄。”
-
9
二、配穴方法
(一)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是依据经络循行分布特点为配穴依据的方法。 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某—脏腑、经 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应用。此法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 脉病证。
(二)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取
其相表里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治疗。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
里的脏腑、经络病证。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
穴,也可选里经腧穴。
-
10
(三)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配伍组方治 疗疾病的方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 腰部以下的腧穴。此法临症应用很广,可治疗头面、 四肢、躯干、脏腑病症。
(四)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前后腧穴配合使用,谓之前后 配穴法。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
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 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 “本经选穴”。如腰腿痛时,按照经脉循行,足三阳经均分 布于下肢,临床可根据经络的分布和病变的部位选取穴位。
2、异经选穴
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表里经脉
或其它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
-
11
(五)左右配穴法 即根据经络循行左右交叉的特点取穴。是指左病可以右取,
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的方法。多用于治疗头 面、四肢、脏腑的病症。 (六)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的近部和远部同 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此法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可治疗 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
的原理而来的。具体有:近部选穴、远部取穴、对症选穴三种。
-
5
(一)近部选穴 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
部选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 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病位 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如鼻塞选迎香;面 瘫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眼病选睛明、瞳子髎; 耳病选耳门、听宫等。此外,多数压痛点选穴,也属于近部 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