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两个人的车站
①刘老师几次跑到镇上去,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反复陈述的恳求只有一个——继续保留山坳里的小学。
尽管,学校只有他一名民办教师,还有那个名字叫孙龙,正在读四年级的学生。
②其实,刘老师心里也很清楚,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实太差。
两间破败的石屋教室透风漏雨,屋前不大一块空地坑坑洼洼,天一下雨便泥泞不堪,书桌、教具破旧匮乏,都是他或维修或仿制,自力更生才勉强维持着。
如果只是硬件上的缺陷,还可以克服,关键是近些年来,村里的学龄儿童一个个被打工的父母带去外地,生源严重不足,上级也只能做出撤并小学的决定。
③刘老师的努力没有收到效果,学校真的保不住了。
走在回村的路上,他的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几次就要落了下来。
可他知道那不行,因为回去还要面对孙龙。
④不出所料,孙龙听后立即大哭起来。
刘老师伸出手,轻轻替孩子擦去泪水,说:“你爸你妈都不在身边,奶奶年纪太大腿脚不便,今后每天上下学,就由老师骑摩托车送你。
”至于接送的地点,他说也已经想好了,定在镇子西头大坡上,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下。
⑤孙龙一边哭,一边怯生生地问:“那您今后干什么每天接我、送我,得耽误多少时间啊!”
⑥刘老师摇摇头苦笑:“反正我一时也没什么事,你只管好好念书。
”
⑦经过这次简短的谈话,这世上便少了一所山坳里的小学,却多出来一个特殊的车站
.....。
这个车站,只有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一位年近五旬的司机,以及一个不满十岁的小乘客。
⑧转入中心小学,孙龙常常显得心不在焉。
一次数学课上,他双眼盯着教室外面大树上的鸟窝发呆,突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是一道很难的计算题。
新同学们窃窃私语,以为这个山里来的孩子非要挨罚不可。
可谁知他挠挠后脑勺,想了想,居然答对了。
⑨期中考试孙龙在全班名列前茅,引得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大家所不知的是,每天刘老师接送他的路上,都会仔细询问当天的课程,遇到他有不懂的问题,就扯开嗓门一路讲解。
有那么两回,刘老师索性停下摩托车,从路边随手抄起一个小树棍来,在黄土地上写写画画,直到他完全明白为止。
⑩孙龙为刘老师忿忿不平。
“老师,您教书比别人一点不差,
呢”刘老师呵呵地笑:“年龄大了,也不想再去费劲考教师资格证书。
”
⑪每天黄昏降临之前,刘老师都会提前赶到大柳树下,蹲在地上一颗接一颗地吸烟,将目光投向孙龙走过来的方向。
那个本就不大的人影起初只是很小的一个黑点,随着黑点变得越来越大,他的眼睛会眯缝起来,仿佛在欣赏自己的杰作。
最后,孩子离自己只剩十几米了,他把烟凑到嘴边紧吸几口,烟头扔到地上踩碾两脚,接着开始发动摩托车,迎上前去。
⑫一日,孙龙把自己有一位特殊老师,以及两个人的车站的秘密告诉了学校。
校方闻之大受感动,将刘老师的事迹层层上报,于是,他被请进校门做了一场报告。
那天,在报告的最后,刘老师忍不住老生常谈,再次恳请教育主管部门恢复山坳里的小学。
他说村里来年又要有几个学龄儿童,自己这辆破摩托车,实在载不了四、五个孩子……
19.第⑩段的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号)
B. :(冒号)
C. ,(逗号)
D. ;(分号)
20.第⑦段中说“特殊的车站”是因为
(3分)
21.按照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下面填空。
(6分)
⑴—→⑵—→⑶
—→孙龙“告密”,刘老师要求保留山坳里的学校
22.下列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旨在揭示山区教育落后、办学艰难而无力改善的心酸现状。
B.“学校办学条件差”除教室破漏、书桌破旧匮乏,还有生源少。
C.孙龙的“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内心十分怀念山坳里的小学生活。
D.“欣赏自己的杰作”写出刘老师为成功地教育了孙龙感到得意。
23.结合文中任意两处语句,简要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共23分)
宿敌
①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扬眉吐地去见见我的敌人了。
不怕大家笑话,这个人其实是我的父亲,虽然他从未像个父亲那样对待过我。
②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路虎车,尽量不让路上的牛粪弄脏自己的新车。
当初就是在这里,我愤然离家出走,他竟然毫无挽留之意。
后来,是母亲半夜搭着别人的拖拉机把我硬拉扯回来。
③我不敢说父亲毫无感情,但至少他对待我是极不公平的。
明明是我的语文课外阅读书,他硬是要宣布,这本书可供班上所有同学阅读。
结果,当那本书转了一圈回到我手上时,已
经破烂不堪,上面甚至还沾着牛粪。
④我认为自己比别的伙伴聪明,这是我的努力所得,但父亲却一次次把我说得一无是处,认为我那点所谓的长处,根本算不上什么——别的孩子平时都无暇读书、做作业,只有我因为有个教书的父亲,才不需要每天去田地里劳作。
⑤他不以我为荣,即便后来我考上了名牌大学,他也只是点点头,说:“去吧,毕业了再回来。
”我确确实实无法接受,等我毕业那天,他竟然真的要求我回家接他的班。
⑥我狠了心离开,尽管在外面打拼的日子很辛苦,尽管这二十年我基本没有给父亲打过电话,但我发誓,总有一天,自己会成功。
当再次回到家乡时,一定让这个宿敌低头,让他看看到底是回到家乡教书好,还是去外面的收获更多。
⑦羊肠小道还是和以前一样,但之前的那些小伙伴,我却一个都不认识了。
物是人非啊!我这一出神,却发现车子陷进了一个大水坑。
我略带兴奋地喊:“老乡,来帮帮忙吧。
”a.可无论我怎么喊,竟然没有人回应,他们甚至投来鄙夷的目光。
⑧没有办法,我只能大声询问,能不能帮忙叫一下关老师。
关老师就是我的父亲,虽然他在我心目中仍是宿敌,但今天我回来了,他其实是我最想见的人。
⑨“什么你找关老师”b.那个村民振臂大呼,“大家快来帮忙,他是来找关老师的。
”片刻,我的车子就被他们从深坑里推了出来,几个小孩已经前去给关老师报信,而我则在村民的指引下,慢慢驶向那熟悉的家门。
⑩成功又如何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输得很惨,这辈子再也赢不回来了。
但愿那个宿敌——我的父亲——能够原谅我。
20.小说题目“宿敌”在文中的同义词是(2分)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父亲的四件往事。
(1)(2)
(3)(4)(8分)22.文中的父亲是一位的教师形象。
(3分)
23.试分析第⑦段和第⑨段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7分)
24.结尾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一)(20分)
19.(3分)C
20.(3分)它根本不是车站,只是刘老师和孙龙两个人约好的接送地点,但每天都准时准点,
如同“车站”;“车站”里始终只有一老一少,一辆破旧的摩托
21.(6分)⑴学校被撤⑵建立特殊车站⑶孙龙学习名列前茅
22.(3分)B(3分) D(2分) C(1分)
23.(5分)(结合文中两处语句,2分;分析刘老师的形象,3分)
示例1:第①段写刘老师尽管是一名民办教师,几次跑到镇上去,反复恳求保留山坳里的小学,结尾再次写刘老师在受邀作报告的最后,再次恳请教育主管部门恢复山坳里的小学。
由此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一位心系山区教育,热爱孩子、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好老师。
示例2:学校被撤后,刘老师在回村的路上,“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几次就要落了下来。
可他知道那不行,因为回去还要面对孙龙。
”和孙龙讲定,每天接送他上下学,第⑥段写道:“反正我一时也没什么事,你只管好好念书。
”写出了刘老师一心为了孩子,热爱孩子,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给予他们热忱和帮助。
示例3:第⑨段写道:“每天刘老师接送他的路上,都会仔细询问当天的课程,遇到他有不懂的问题,就扯开嗓门一路讲解。
有那么两回,刘老师索性停下摩托车,从路边随手抄起一个小树棍来,在黄土地上写写画画,直到他完全明白为止。
”表现了刘老师做事负责认真、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二)(23分)
20.(2分)我的父亲
21.(8分)(1)“我”离家出走,父亲毫无挽留之意。
(2) 父亲宣布“我”的课外书可供全班阅读。
(3)“我”明明很聪明父亲却把“我”说得一无是处。
(4)“我”大学毕业,父亲要我回家乡接班做教师。
22. (3分)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教育严厉
23.(7分)这两句写出了村民对开豪车的“我”和对乡村老教师(“我”的父亲)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出乡人对父亲的敬重,从侧面烘托出默默献身农村教育的父亲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的魅力。
24.(3分)虽然“我”考上名牌大学事业有成,但是村民们对父亲的敬重,深深触动了“我”,令“我”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