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燃烧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围绕知识与技能这个中心,广泛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多重角色,从而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佳结合点,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大的效能。
下面是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时的一个引例。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
题:一根长20厘米的蜡烛,点燃后每分钟燃烧5厘米,下面
能正确反映蜡烛燃烧的图象是:
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观察,然后小组内交流做答。
激烈的讨论之后个别同学已情不自禁的喊出了选项,同时,陆续有同学举手了,同学们情绪非常高涨,片刻之后,我叫学生回答。
甲同学:选B(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投来了认同的目
光)。
乙同学:选A。
乙同学答完,我并没有及时否定,此时甲同学马上反驳到:没有无限长的蜡烛,也不存在无限燃烧下去的可能,因此,
排除A、D。
C也不可能。
因为C 图象表明蜡烛尽管在燃烧,但高度一直没有变,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选B。
同学们相对
无言,点头称是。
我继续引导学生:题目中蜡烛的高度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20厘米的蜡烛燃烧4小时后,就停止了燃烧,
也就是说自变量和函数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因此它的图象是线段,而不是直线或射线,这样的提示更加深了对函数概念和函数及图象的认识,接着便是一道相关类型的题目:在单位时间内燃油燃烧图象的练习,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正确答案。
此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了新授。
教师对设计此题的诠释:
一、此题是一道极贴近生活的事例,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从此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数学的本质和作用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能将我们的生活问题与单纯的数学问题有机的联系到一起。
三、激发了小组合作的热情。
四、此题也是数形结合的典型范例。
使学生体会到:依具图象可写出解析式和由解析式画图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
五、此题因为是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事例,所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显得亲切、自如。
这样将语言的表达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六、通过两位同学回答,解释了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门最具严谨思维,最具解题技巧的学科,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如此题设计四个选项,旨在于此。
另外,教师在转变观念,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应特别注意:如何更有效的将学生引向知识,改变一味将知识引向学生的传统作法,教师应处处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多的相信和鼓励他们,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