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论文]

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
摘要: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如何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这是所有老师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

”都告诉我们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本文就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最优导入因子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思想品德导入因子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要掌握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

”教学环节中最重要一环节就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序,如同电影“序幕”。

好的引导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兴趣大门开启了,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对整堂课的作用却很大,一个优秀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会重视导入的短暂几分钟,根据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的最优导入要注意以下因子。

一、趣味性因子
1.用有趣味性的故事入题。

针对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开扩思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认真安静的听讲故事的同时,用实例证明了要学习的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时,
我给同学们先讲“苏武牧羊”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故事中后,再让学生感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顺理成章地进入课堂教学。

2.用娱乐性游戏开头。

初中生虽已告别童年时期,但对游戏仍然喜爱,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

采用游戏式导入,运用于场景性强的内容教学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3.用漫画开启。

漫画具有幽默、形象和哲理性。

而思想品德概念和原理抽象,理论性和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学起来常感到吃力、枯燥。

因此教师在导入运用漫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让学生学习既轻松又易懂,又能让教师教学自然、深入浅出。

4.用表演引入。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更注重思维能力的感性认识。

课前教师编制微型小品用到课本内容,教师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演,这一种导课方式是初中学生较喜闻乐见的,这种导课形式气氛热烈,新鲜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时,以法律家族集会的方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民法、宪法、刑法等,然后再做出各自职责,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化。

二、时代性因子
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而言,其突出特征便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收集当今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将新的形势、政策、方针、时事等融入课堂导入。

笔者在讲述初一“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课题时是这样导入的:“当前,巴基斯坦哈巴斯领导人登上政治舞台,以色列领导人沙龙疾病缠身,使
一度蒙胧上战争阴影的中东形势更扑朔迷离。

世界人民都渴望持久和平,渴望促进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那么,通过这一节课学习,我们便对当今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引思性因子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但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智能因素影响学生认知之外,还包括那些对认知过程起着启动、定向、维持、强化作用的非智力因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一开讲,老师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这一框题时,我就向学生提出疑问:“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你们是否感受到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呢?”以此抛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可见,教师在上课始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积极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因此,我们在导入时,设计的导语必具有一定启发性,
能启发学生疑问、探究,激发学生的灵感、智慧、激情和创新性,让学生感悟出道理,并激发他们道德践行的欲望。

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指向性因子
初中思想品德要坚持指向性这一基本原则,要做到:(1)导入与课堂教学内容要有密切联系,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由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们老师和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标。

(2)情感投入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基调,教学过程也是情感沟通的过程,只有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才能让教学过程达成情感共识,如我们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课前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们通过走访、观察我们的校园、街道有哪些环境问题?导入新课时我请两个小组作介绍,我进行引导,同学们初步认识到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导入就直接指向了教学内容。

五、衔接性因子
新课导入,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教师不妨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前后知识的贯通感。

如笔者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中讲解初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课题时引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述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
了改革开放,改革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原有知识,激发了探索新知的兴趣,又对教材知识体系、内容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乐感性因子
课堂上,往往会造成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总是心情紧张,思想压抑。

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气氛,很难开展教学的活动。

在导入中可播放与新授内容有关的歌曲,一能形成轻松、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二能使教学配合得和谐默契,师生情感协调比较和谐,又能感悟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框内容时,我先播放了《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然后抓住歌词中的个别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词进行分析,引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及发展市场经济这一内容。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前导入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课前导入能创设优秀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学习,成为思维的启迪、发展能力的“加强剂”和有效手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