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考试民法中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
事法律行为考哪些内容
法律硕士考试民法中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考哪些内容?我们通过下面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设立了一定的事由作为条件,以该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否发生)作为决定该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
条件的法律特点(口决:飞来合伙)1.条件应当是将来发生的事实,具有未来性。
2.条件应当是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实,具有或然性(与附期限的本质区别:必然性)3.条件应当是当事人选定(商定)的事实,具有非法定性。
4.条件应当是合法的事实。
条件的种类:一组是延缓条件(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消灭条件);另一组是积极条件(肯定条件)和消极条件(否定条件)(△注意书上的例子)
附延缓条件的作用在于使民事法律行为产生效力,即民事
法律行为在成立时暂不生效,而当所附条件成就时,才引起民事法律行为之法律效力的产生。
比如:明天下雨我就送你一把伞。
(附条件)如果说下次下雨我就送你一把伞。
(附期限的)
附解除条件的作用在于使民事法律行为解除效力,即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即行生效,而当所附条件成就时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解除。
比如书上的例子:甲乙约定甲把车借给乙骑,甲的儿子要用自行车时,乙即还车。
凡是以约定事实发生作为条件内容的,就是肯定条件。
凡是以约定事实的不发生作为条件内容的,就是否定条件。
明天天晴我就把车借给你。
(肯定)明天不下雨我就把车借给你。
(否定)意义不大。
合同法45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或者促成条件成就,否则,不正当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而不正当促成条件成就的,则视为条件不成就。
比如:约定公司开业一年后还钱。
如果故意不开业,不正当阻止条件成就,视为条件已成就。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以期限的到来决定其效力发生或者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和条件不同特点。
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当事人所不能预知的,它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期限则是当事人可以预知的,是必然要到来的。
期限的分类:1.延缓期限(始期);2.解除期限(终期)
书中例子:9月1日甲乙约定10月1日甲借给乙50万(始期)租赁合同中规定某年某月某日到期。
(终期)
责任编辑:w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