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井》

《古井》

《古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井的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中,透彻地理解它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首先我让大家猜一个谜题:一个字,八个头,里面有水不外流。

(打一字)学生回答“井”字。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记忆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听那口古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古井。

学生齐读课题。

二、细读思考,感悟无私。

1. 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想一想作者怎样赞美古井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课件展示中心句)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学生汇报:古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泉水,也陶冶着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教师板书:
5.默读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展示自读提示
(1)从课文的哪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画出相关语句。

(2)体会着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6.学生默读思考。

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1)研读第一段:(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学生谈感受:古井对人们是不需报酬的——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子女一样。

(2)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那为什么要把它比做母亲呢?谈谈你的母亲)。

(3)研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教师:看来你对你的母亲充满深情,你的母亲非常了不起。

可这位古井母亲他养育的仅仅是一个人,两个人吗?从哪里看出来?
(4)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受。

预设:“络绎不绝”
学生解释——个别读——教师范读授方法(想象读)——学生齐读
晨光熹微暮色降临
生板书谈原因——生想象读
叮叮当当快乐小曲
生板书谈原因——生个别读——齐读
湿漉漉下过春雨
生谈原因——生读
(5)指导体会读第二自然段。

(6)再次体会读重点句,升华情感。

过渡:面对络绎不绝的取水人群,这位历尽沧桑的古井母亲拒绝过吗?她向人们要过报酬吗?没有!她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啊!古井,您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饱含深情再体会读:
(课件展示)出示句子: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2.井水陶冶乡亲,乡亲帮老两口挑水。

(1)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3)检查反馈,学生简要复述
(4)反复引读重点句,加深体会:
课件展示重点语句:“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乡亲们的所作所为让老两口太过意不去了。

可乡亲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劝说:“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帮老两口挑水的人群中有老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

可他们面对老两口竟说同样的话语:“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老两口的女儿从外地回来了,她带着给乡亲们买的一份份礼物,可乡亲们还是说:“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四、再读重点段,升华无私。

1.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最后一段)
多好的古井呀,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1)情境说话:乡亲们懂了什么?
(2)改为感叹号读。

把“他们”改为“我们”再读这段话。

(课件展示对比的两句话)
多好的古井呀,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用心体会,这是一口怎样的水
井?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口()的古井
(4)让我们带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内化升华,寻找无私。

1. 文章题目是《古井》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古井赞美古井吗?(是通过古井来赞美像古井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3.学生汇报。

六、课外拓展,学会写法。

(课件展示)
1.围绕某一物品(如:路灯、煤炭、火柴、粉笔等〕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物品的特点,赞扬它的一种精神。

四、板书设计
10.古井(借物喻人)
哺育
古井—————乡亲们
陶冶无私奉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