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仲大军先生的《中国土木钢铁经济时代的特点及发展战略》一文发出后,田书华先生传来了他的两篇呼应文章,指出了中国发展钢铁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田先生的这段话:“纵观世界上的工业大国,美国在20世纪钢的积累量达到70亿吨,而我国仅为18亿吨,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美国基础设施搞了100年,地上、地下、天上、海上交通设施齐备,而我国还相差甚远。
”另外,作者在来信中还谈到:“对目前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虽然是个问题,但也不像一些人宣传的那样严重。
目前舆论界是夸大其词,不实事求是,比如,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耗大,成本高,也与我国铁矿石品位低有关,我国铁矿石与国外铁矿石相比,品位很低,生产钢铁时能耗当然就大、污染当然就严重。
还有,我国炼铁主要靠铁矿石、而欧美日等国目前生产钢铁所用的原料一般是废钢,成本怎么不低呢?”这些论据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马凯、姚景源、郑新立等先生的观点。
此文后面的文章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的一些看法》,敬请关注。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形势分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田书华2004年6月15日前言铁是地球上最丰富且价廉的金属元素,几乎是所有的产业不可欠缺的基础素材,其制品用途广泛、种类多,没有钢铁就不会有现代的社会,可以说,民生一日不能没有它。
钢铁是由铁矿石提炼,经由加工过程制作成各种用途的制品,其加工切削品或使用过的旧品变成废钢,可以无限次数回收循环使用,是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很方便再生的一种物资。
钢铁经溶解后铸成模型,可轧延成棒状、板状、管状各种用途制品,容易加工又可大量生产,加入极少量其它物质经热处理可改变材料性质增加硬度,或提高铁纯度使物性软化,也可用温度控制高温急冷或缓冷使物性变硬或软;它的唯一缺点是会生锈,为避免钢铁制品与空气中的氧接触氧化生锈,一般都采用涂装物、镀锌等,或熔炼时添加镍、铬制成不锈钢。
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钢铁材料是诸多工业领域中的“必选材料”,既是许多领域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也是产量最大、覆盖面极广的功能材料。
钢铁工业长期以来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钢铁工业发展水平如何,历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产量与人均钢消费量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美国、日本、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不经历了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此外,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需要大量专用特殊钢材,钢铁工业在国防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我国历来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把钢铁工业作为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第一章钢铁行业概况一钢铁产品的分类。
1.钢的分类:钢可按化学成分、品质、冶炼方法和用途等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化学成分可分为碳素钢、合金钢两类。
(2)按品质(主要是钢中所含的杂质元素磷、硫的含量),钢可分为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
(3)按冶炼方法与脱氧程度可分为:平炉钢、转炉钢、电炉钢;沸腾钢、镇静钢、半镇静钢。
2.钢材及其分类。
炼出合格的钢后,怎样把它制成合适的钢材,这是金属压力加工工艺师所要解决的问题。
压力加工工艺师根据不同工业与工程部门的需要,把炼钢炉炼出的钢水铸成钢坯、钢锭,钢坯或钢锭经压力加工成钢材(钢铁产品)。
钢材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钢板、钢管、型钢、钢丝等钢材。
二钢铁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
钢铁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烧结。
2.炼铁。
3.炼钢。
4.铸钢。
5.轧钢。
三钢铁工业的特点。
1.基础性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
作为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
它的发展与国家的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速度关联性很强,和钢铁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钢铁工业将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这些行业衰退而衰退。
钢铁工业向上游产业联系采矿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如:钢铁工业生产重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煤炭、电力、石油等原材料,使用大量的机电设备,还是交通运输消耗的大户;同时,钢铁工业提供的产品又是其它许多产业的基本原材料,向下游又与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种重要的行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能源、交通、汽车、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契机;反过来,钢铁行业的发展也会促进这些相关行业的进步。
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用钢材通常占全部钢材消耗量的10--25%(薄钢板占30% 40%),汽车工业的发展为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而钢铁工业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又可为汽车工业提供一些特殊钢材(如高强低合金钢、不锈钢、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提高轿车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2.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大。
3.钢铁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
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决定了其大型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冶炼钢和铁的经济规模都在百万吨以上,现代化的线材生产的经济规模在40万吨,热轧板材生产线的规模在300万吨。
20世纪后半叶,全球钢铁工业以日本最具代表性,都在走一条大型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世界最大的炼铁高炉(俄罗斯谢韦尔钢铁厂5号高炉)炉容已有5580立方米。
4.钢铁行业的“双高”产品具有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的双重壁垒。
5.行业竞争激烈。
6.外部不经济明显,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
7.产业政策的限制。
第二章世界钢铁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一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工业的大发展,使钢铁的使用空前扩大,世界钢铁产量一直持续高增长。
1901年全球的钢产量为3000万吨,而1999年全球的钢产量为7.877亿吨,2000年全球的钢产量为8.437亿吨,2001年全球的钢产量为8.3吨,2002年全球的钢产量为8.94亿吨, 2003年全球钢铁产量为9.595亿吨。
美国、前苏联、欧共体、日本和中国的钢产量分别于1953年、1967年、1969年、1975年和1996年超过一亿吨。
20世纪,全球钢产量累计达到327.02亿吨,就工业原材料的应用量和应用范围来讲,20世纪堪称“钢铁的世纪”。
图1:20世纪主要年份世界钢铁产量图2:近年世界钢铁产量从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 1951年。
世纪初全球年产3104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到1951年,世界钢产量达到2亿吨。
这一阶段,世界范围内以高炉、平炉、模钢和初轧技术为主体发展钢铁工业。
钢铁的产量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美国的钢产量约占到全球钢产量的45%。
第二阶段:1952-1974年。
这一阶段,高炉逐渐大型化,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出现并开始淘汰平炉,进入转炉炼钢阶段;连铸工艺出现,传统模铸工艺逐渐被淘汰;炼钢生产技术这一阶段取得重大变革,世界钢产量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钢产量由2亿吨增加到8亿吨,其中日本以13.4%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长.日本钢铁工业以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为技术核心建设了一批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目标,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
第三阶段:1975年以后。
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市场对钢铁的需求相对减少,全球钢产量徘徊在7.8亿吨左右,年增长仅为0.1%。
在这一阶段现代化的炼钢技术、连铸连轧等新兴冶金工艺的出现,使世界钢铁工业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总产量虽然没有大的增加,但产品的质量却有了飞跃。
先进的产钢国家,如日、美、韩等加速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优化钢铁工业结构。
这一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产量从1978年的3178万吨增长到一亿吨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钢铁生产过剩,钢铁工业经济效益降低,国际钢铁市场竞争加剧。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预计未来两年世界经济仍会以较高速度发展,将会带动钢铁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世界钢铁行业的现状。
钢铁工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整体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钢铁行业主要有如下特点:(1)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程度加深。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3)资产重组步伐加快。
(4)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主要钢铁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限制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通过关闭一些长线材生产厂,实行大量裁员,把发展的重点向开发、增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移;投入巨资对现有生产线进行超前性的技术改造,促使钢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水平不断提高,进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000年,国际钢材贸易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日益提高,板管产品的比例已达到65%。
三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在经历了美国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未来将保持增长态势。
世界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对钢铁的需求,据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4年钢材消费突破9亿吨。
(2)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导致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
目前世界各个地区的钢产量分布比例为:亚洲国家及地区占44%、欧盟及其他欧洲国家占23%、北美国家14%、独联体国家12%、南美国家5%、大洋州1%、中东国家1%、非洲国家0%。
图3:世界钢铁消费量区域分布图。
第三章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50十多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1.6亿吨0.1%。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困境中顽强地前进。
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
1979年以后,我国逐步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钢铁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极好机遇和强大的内在动力,新建了宝钢、天津钢管等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
通过对老企业挖潜改造,钢产量以每年400 500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钢产量从1990年的6535万吨,以每年增长600 70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增长。
从1996年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我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名的位置。
图4:20世纪主要年份钢铁产量(单位:万吨),图5:近年来钢铁产量(单位:万吨)二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