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

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

*****学院教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2018年2月《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介绍与教学总体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其中课堂教学52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分。

2. 课程地位与作用(1)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后续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地籍测量、房产测绘、矿山测量等。

基础表现在:原理方法、技能、测绘思路)。

(2)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做好测绘工作或测绘项目的必备基础。

(3)本课程内容是部分学校考研的内容。

(4)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测绘思路,提高测绘能力。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潘正风等主编,数字地形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资料(1)杨晓明等主编,数字测图,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GB/—2007)(3)《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4)《工程测量规范》(GB/T 50026—2007)(5)相关期刊三、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1.课程特点(1)包含了测绘工作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是后续学习、工作的基础。

(2)内容较多:测量学基本原理、误差理论、仪器使用、作业方法、基本计算等。

(3)实践性强、责任心高、团结互助、必须遵照测量的规程、规范。

2.学习方法与要求(1)思想重视。

就是体现出“态度端正、要求严格、持之以恒”。

(2)行动自觉。

就是做到“不缺勤、认真听、勤思考、独立做、善总结”。

(3)方法正确。

①注意各章节间的联系;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②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课后复习,巩固理论、提高动手能力;③学习完一章内容或每次实验后,一定要自己总结,从中提炼出原理、方法步骤、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培养测绘工作思路;④同学们要主动学习、带作问题学习,多想、多问、多练,独立完成每次作业、认真编写实验报告;⑤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提高自学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四、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测、记、算、绘”能力;(3)训练学生测绘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4)较扎实的掌握测量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 教学手段(1)多媒体、板书、录像、图片、示范并举。

(2)针对仪器结构与使用、数字地形测绘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结合录像、图片,讲授。

(3)板书讲授主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计算、推导内容,主要有水准路线计算、导线计算、误差传播定律等。

(4)示范教学主要针对测绘仪器使用,通过实物介绍、实验前操作示范等,使学生了解仪器操作与使用,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

2. 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1)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各章节知识的联系;(2)课堂教学注重原理、方法和技术要求;实践环节,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认真思考和提高仪器操作能力;(3)测绘工作是人与仪器结合、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遵守相关技术规程,生产测绘产品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思维、规范意识”;(4)尽量与实践结合,联系具体测绘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成绩评定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用百分制按式(1)评定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1)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组成,用百分制计算,课堂表现和出勤率作为参考。

平时成绩式(2)计算:平时成绩=作业成绩×50%+实验成绩×50%(2)第1部分 绪论(4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测量学的定义、学科分类、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2.了解测量学科的历史、发展现状与趋势。

3.掌握坐标系统基础知识及地面点定位的概念。

4.了解高程系统概念,掌握水准面与水平面的关系。

5.明确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解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测绘学研究的对象,测绘学的分科,现代测绘学的发展现状,在国民经济及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2.地球形状和大小,水准面的特性,参考椭球面。

3.确定点位的概念。

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

4.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统,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

天文坐标(λ,φ),大地坐标(L ,B ),空间直角坐标(X ,Y ,Z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x ,y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x ,y )。

高斯投影中计算带号的公式:int(1)6int(0.5)3LN Ln =+=+6度带:3度带:计算中央子午线的公式: 0063,3L N l n =-= 5.地面点的高程。

1985年国家黄海高程基准。

高程与高差的关系:''A B A B AB H H H H h -=-=6.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对距离的影响:223RD D D ≈∆ 对水平角的影响:"6.0≤ε 对高差的影响:R D h 2/2=∆7.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测量工作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步步检核。

测量工作的内容: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

三、学时本章总学时4(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0)。

四、习题与思考题1.何谓大地水准面?我国的大地水准面是怎样定义的?它在测量工作中起何作用?2.参考椭球和地球总椭球有何区别?3.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几种?各有何特点?不同坐标系间如何转换坐标?4.北京某点的大地经度为116º20′,试计算它所在的六度带和三度带带号,相应六度带和三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5.什么叫绝对高程?什么叫相对高程?两点间的高差如何计算?6.什么是测量中的基准线与基准面?在实际测量中如何与基准线与基准面建立联系?什么是测量计算与制图的基准线与基准面?7.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那些是基本工作?第2部分水准测量(10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掌握水准测量的相关知识,做好水准测量实施前的技术准备,通过水准测量的实验,达到独立操作水准仪,完成多个测站水准测量的观测、检核、成果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学习要求1.深刻理解水准测量的原理和高程传递要领。

2.清楚水准仪的构造,及其主要轴线的关系。

3.掌握水准仪的操作要领,能够完成水准测量中的观测、检核、记录、计算,及水准测量路线的成果计算。

4.认识精密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及数字水准仪。

5.清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6.了解引起水准测量误差的因素,及相应的消除、削弱这些误差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水准测量原理。

高差法:前视与后视、仪高法、视线高、转点的概念。

公式:∑∑∑-==-=-=+=+=-=bahhbahbHHaHHhHHbahABiiiiBAiABABAB2.水准仪及其使用DS3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内对光望远镜成像原理、望远镜放大率、水准管零点、水准器的分划值。

视准轴、水准管轴、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满足条件;水准管轴平行于望远镜视准轴,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十字丝中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

水准仪操作步骤:立尺,置架,粗平,照准,精平,读数,记录,搬站。

视差及其消除方法。

水准尺:塔尺,单面尺,双面尺及尺常数。

尺垫。

3.精密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及数字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

4.水准测量实施水准点:永久性水准点。

临时性水准点。

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

水准网,水准结点。

普通水准测量的一般要求,施测程序。

公式:∑∑∑-==-A B H H h b a 测站检核方法:双仪高法,双尺面法。

公式:()()2/mm 1002/"'mm 6"'"""'''±-=+=≤--=-=红黑h h h h h h h h b a h b a h水准测量成果整理: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检核、高差改正数的计算、高差改正数的分配原则。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准仪轴线应满足的条件: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水准管轴平行于望远镜视准轴,十字丝中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

圆水准器轴的检验校正; 水准管轴的检验校正; 十字丝中横丝的检验校正。

6.水准测量误差仪器及工具误差: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的误差平行,望远镜对光时调焦透镜运行的误差,水准尺的误差。

观测误差:水准管气泡居中的误差,估读水准尺的误差m V ,水准尺倾斜的误差b 。

公式:D ⋅⨯=∆"2"15.0ρτ D v m v ⋅±=""60ρ 22b b δρ'''⎡⎤∆=⎢⎥''⎣⎦外界条件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光的影响f ,仪器升沉的影响,尺垫下沉的影响,温度变化对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夹角的影响。

公式:RD f 243.0=三、学时本章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学时4(两次实验:DS3水准仪使用;等外水准测量,每个实验2学时),本章总学时10。

四、习题与思考题1.设A 为后视点,B 为前视点,A 点的高程是.当后视读数为,前视读数为,问A 、B 两点的高差是多少?B 、A 两点的高差又是多少?绘图说明B 点比A 点高还是低?B 点的高程是多少?2.何为视准轴?何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3.水准仪上圆水准器与管水准器的作用有何不同?,何为水准器分划值?4.转点在水准测量中起到什么作用?5.水准仪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是主条件?为什么?6.水准测量时要求选择一定的路线进行施测,其目的何在?7.水准测量时,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那些误差?8.试述水准测量中的计算校核方法。

9.水准测量中的测站检核有那几种?如何进行? 10.数字水准仪主要有那些特点?11.将图中的水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A 、B 两点为已知高程点H A =,H B =,计算并调整高差闭合差,最后求出各点高程。

测站测点水准尺读数实测高差/m高差改正数/mm改正后高差/m高程/m 后视(a)前视(b)ⅠBMA 1Ⅱ1 2Ⅲ2 3Ⅳ3 BMB计算检核Σ1尺上的读数b1为,仪器搬到B点附近,又测得B尺上读数b2为,A尺读数为a2为。

试问水准管轴是否平行于视准轴?如不平行,应如何校正?13.试分析水准尺倾斜误差对水准尺读数的影响,并推导出其计算公式。

14.调整如图所示的闭合水准测量路线的观测成果,并求出各点高程,H I=。

第3部分角度测量(10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认识经纬仪的组成及用途,清楚角度测量原理,掌握测角方法。

通过实验,达到独立操作经纬仪,完成水平角、竖直角的观测、检核、成果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