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类学作业

贝类学作业

一、举例论述贝类的生活类型。

贝类的生活类型有埋栖型、固着型、附着型、匍匐型等。

1、埋栖型
典型营埋栖生活的贝类出现在瓣鳃纲,而且营此种生活方式的动物占瓣鳃纲的大多数。

它们一般具有发达的足和水管,依靠足的挖掘将身体的全部或前端埋在泥沙中,依靠身体后端水管的引伸,纳进和排出海水,进行摄食、呼吸和排泄。

潜居于泥沙中的贝类,又按生活环境底质的不同分为三类:泥蚶、缢蛏喜生活于软泥滩中,杂色蛤仔、日本镜蛤和文蛤等大量繁殖在泥沙滩中,直线竹蛏和日本日月贝等常常生活在细沙滩中。

营埋栖生活的瓣鳃纲,由于适应埋栖生活这种习性,体型、足部、贝壳和水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固着型
固着型贝类是用贝壳固定在其他物体上,固定以后终生不能移动。

在自然海区中固着器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同种贝类彼此固着,常常是新生的幼小个体固着在老成个体上,形成群聚现象(亦称贝堆)。

典型群聚出现在牡蛎上,甚至形成牡蛎堆或牡蛎山。

固着生活的腹足类只有坨螺科,以贝壳固着在岩石,瓣鳃纲贝类的固着是用其中一个贝壳完成的,而且固着的一片贝壳一般较大。

牡蛎足以左壳固着,拟猿头蛤和海菊蛤是以右壳固着,而猿头蛤中有的以左壳固着,亦有用右壳固着的。

同着型的种类,体型极不规则。

它们的固着都是从浮游幼虫末期开始的,固着之日,即是完成变态之时。

固着型的瓣鳃纲贝类一般固着的贝壳较大,如牡蛎的左壳大、右壳小。

左壳大可以容纳肥满的体躯,右壳小就有利于贝壳的开闭活动。

固着型贝类,成体不需移动,因此,运动器官的足部退化甚至完全消失(如牡蛎)。

此种类型仅在发生中壳顶期,幼虫保留发达的足部,一旦稚贝固着则逐步退化或消失。

固着型贝类对抗敌害的方法是关闭贝壳,因此,贝壳比较坚厚,且表面粗糙多棘刺,两壳关闭也较严密。

固着型贝类没有水管,但外套膜缘触手发达,这种触手相当于入水管触手,可以阻碍大型生物向体内流人。

3、附着型
附着型贝类也主要出现在瓣鳃纲中,利用足丝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如贻贝、扇贝和珍珠贝等。

附着型贝类其附着位置不是终生不变的,它可以切断旧足始稍作移动,再重新分泌足丝附着于新的附着基上。

扇贝还能借双壳的关闭运动作短途的游泳,寻找适宜的环境重新附着。

它们都不太喜欢活动,只有在环境条件恶化或者有某种刺激时才作移动。

由于附着基限制,它们个体之间亦可互相附着,形成群聚现象。

群聚习性为人工高密度养成创立有利条件。

附着型贝类贝壳发达,没有水管,基本上与固着型贝类相同。

但附着型贝类是用足丝附着,因此,有退化的足部和发达的足丝腺。

它的足部不是爬行或运动器官,而是足丝腺分泌足丝的输送者。

扇贝与珍珠贝体扁,以一边贴在附着物上,用足丝附着,可以减轻水流冲击,足丝分泌较少,附着面亦小。

贻贝以腹面贴附在附着基上,体高、水流冲击力量大,所以贻贝分泌的足丝比扇贝、珍珠贝的多而长,附着面也较大。

4.匍匐型
匍匐型贝类主要为大多数腹足类,如鲍、各种螺类等。

通常为了觅食和产卵,匍匐型贝类经常利用足在岩礁或滩涂上作短距离移动,有的种类常浅
埋在滩涂中或者仅露出壳顶的一部分,如玉螺。

匍匐型贝类体型极不对称,大都具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

遇到敌害时,便把软体缩人壳内,利用坚硬的贝壳作为保护的外盾。

据记载,2mm厚的戚贝壳能抵抗300千克的压力。

匍匐型贝类,足部非常发达,足的底部比较宽阔,摭面很平,可以到处自由爬行,匍匐摄食。

二、以贻贝为例叙述瓣鳃纲贝类的发生过程。

雄性贻贝产生的精子与雌性贻贝产生的卵结合成受精卵,在水中浮游生活,经过卵裂过程依次变成囊胚、原肠胚,再经过一段时间成长为担轮幼虫、D型幼虫、壳顶幼虫。

经过变态期成长为稚背与幼贝,最后成为成贝,进入附着生活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