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均衡器-DC线性相位器-黑胶唱片处理器 设定

均衡器-DC线性相位器-黑胶唱片处理器 设定

音频播放器音质设定DSEE HX此功能可升级音频文件的音质。

音质将变得几乎与高分辨率音频的音质相同。

此功能可重现通常丢失的清晰高范围声音。

请根据源声音选择声音类别。

DC 相位线性器此功能可调整低频相位偏移以重现模拟放大器的音频特征。

请为此设定选择声音类别。

均衡器/音调控制可从相应的画面自定义均衡器和音调控制设定。

黑胶唱片处理器此功能可以产生丰富的声音,接近播放转盘上的黑胶唱片。

有不同种类的效果可用。

一.DC 相位线性器DC相位线性器在我折腾了大半天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形容。

就像是手机照相机的美颜功能。

未开启时就像手机直拍,细节会相对多一些,但是人会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那些瑕疵的部分。

而开启后就像美颜过后的照片,牺牲了一小部分细节,但是整体看起来更加得柔和悦目。

实际听起来也是类似得感觉,牺牲了一小部分的解析,换来更加柔和舒适的听感,氛围感更为宽松,声音也显得稍微暖柔。

但是DC相位线性器里的六个类型在我长时间对比后发现差异并不是十分大。

A模式我感觉是对中频做了一些增益,B模式是对高频和低频做了些许增益。

LOW模式听起来舒缓一些,HIGH模式刺激一些,STANDARD就是折中均衡些。

在选择上面,可以尝试将音量调大,选择一首最熟悉的歌曲,仔细对比一下,找到自己认为最顺耳的就可以了。

现在大部分烧友认定的三频为:低频200hz以下,中频200hz至6000hz,高频6000hz以上。

由此可以将均衡器中十个频点分为31、62、125为低频,250、500、1k、2k、4z为中频,8k、16k为高频三个部分。

在描述时我是将三个频段分开进行解释,但是一首歌不一定是只调一个频段,可以根据各个频点对应的感受综合起来去调整。

索尼的SM数放在低频是没有相位位移的,但模拟功放有,而且大家已经听惯了,突然没了相位位移会觉得低频量感不够充足。

DC相位线性器就是再把那个相位补回来。

所以开了之后是加低频量感降解析。

A模式我感觉是对中频做了一些增益;B模式是对高频和低频做了些许增益;LOW模式听起来舒缓一些;HIGH模式刺激一些;STANDARD就是折中均衡些。

二.均衡器/音调控制低频部分50hz以下我们一般称为极低频,一首歌听起来沉闷与否这一频段十分重要。

80hz左右影响着低频的量感,150hz左右影响着低频的质感。

因此在面对31、62、125这三个频段时我特意找了一些偏低音的电音歌曲作为尝试。

这里以Noisestorm的《Heist》举例,这首歌几乎从头至尾都是密集的鼓点。

31频点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对歌曲整体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只有细微的区别。

但是在62这个频点就完全不一样了,增加到最大可以明显感觉低频的能量感强了非常多,嘭嘭嘭的鼓点变得格外突出,就像敲一面鼓,用三分力气和用五分力气的区别,响度会有明显差别。

而单独将125这个频点增加到最大,听起来的区别就像用同样的力气,一个敲的鼓面是用皮做的,一个是用布做的一样。

声音听起来的“质感”是不一样的。

当然没有形容的那么夸张,但是之间的区别,差不多所有耳塞都是能够听出来的。

如果觉得自己手上的耳塞在搭配ZX300这一类索尼的播放器时,低音方面有所欠缺,可以尝试向上调节62和125这两个频点。

如果觉得低音过多或是有些闷,可以尝试向下调节31和62、125这三个频点。

至于调多少,只能说见仁见智了,毕竟每个人的听音习惯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中频部分中频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频段了,人耳对这一频段的声音也最为敏感。

歌曲听起来是否清晰,干净几乎都是被这一部分决定。

大多数自然乐器和人声的基音以及一部分泛音都处于此。

我们偏爱的男声,女声都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的调整变得更为悦耳动听。

250hz到500hz左右主要影响着人声的厚度和力度,男声的醇厚饱满,女声的清亮细腻都可以通过调整这一部分变得更好或更特别。

1khz到4khz左右主要影响声音的通透感、清晰度和明亮度,还有我们所说的声场也被这一部分控制。

这里以Fifth Harmony的《Work From Home》举例,歌曲由五位不同的女歌手和一位说唱男歌手Ty Dolla $ign共同演唱。

250频点提升到最大可以明显感受到人声的响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会像人们在打电话时里听到的声音,变得有些闷糊。

500频点提升到最大会感觉人声的厚度得到明显得增强,女声的会感觉变得略微偏中性,厚重了很多,但是听起来同样会显得闷糊。

1k提升到最大感觉清晰度有所加强,但是会显得不自然,声音变得过于生硬,干冷。

2k提升到最大会觉得人声的明亮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听起来好像空旷了很多,声音也好像更加得嘹亮。

4k提升到最大,会使我们觉得人声的距离感得到增强,好像远了很多,声场被强行增大了一圈。

向下调每个频点就是完全相反得效果,有兴趣可以自己感受一下,负向得调节其实也是一个不错得方法。

以上主要是单独频点向上调到最大值的感受,同理对歌曲中器乐方面的声音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如果喜欢听女声为主的歌曲,并且是偏轻柔和清亮的类型。

可以尝试在1k和2k位置向上调两三格,歌手声音会在原有的风格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且听来并不会显得做作和刻意。

男声比较推荐在500和1k这两个频点进行提升。

器乐方面,注重打击乐器推荐在250和1k这两个频点进行提升。

弦乐器可以选择在2k和4k部分去做调整。

中频这五个频点推荐适当调整2,3格就可以了,过多的话会觉得有些虚假和不自然,略微的调动可以搭配自己的耳塞以适应更多风格的乐曲。

尤其是搭配本身素质并不是很强的耳塞,可以让歌曲的氛围感听起来更好,更容易沉浸在音乐中,而不是去过多的追求素质解析这方面的内容。

高频部分高频可以说是很多老烧津津乐道的频段,虽然这一部分几乎都是各种乐器的泛音。

但是各种乐器听起来是否真实自然,是否可以一一区分开来,就看回放时对高频还原是否出彩了。

8k和16k这两个频点最大的影响我觉得还是在明亮度上面。

对各种器乐类为主的纯音乐上有着很大的效果。

这里以一首非传统的,以小提琴为主的纯音乐举例。

Transcendence的这首《Lindsey Stirling》将小提琴的轻快灵动和电音的澎湃带感完美结合,非常得现代。

听歌还是得找适合自己的,古典乐作者终究没办法作为真爱。

8k提升到最大感觉小提琴的声音清晰了许多,但是和背景分离的较为明显。

16k提升到最大,小提升声音的亮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会显得有些毛刺,失真。

适当的调节这两个频点会使得歌曲增色很多,使得歌曲的感染力和活力变得更加的充沛,偏爱弦乐器和钢琴的烧友可以结合自己喜欢听的歌曲去尝试一下,应该会有不小的惊喜。

对于均衡器的调节差不多就是这些了,各位可以根据不同频点对应声音方面的影响做一些尝试。

但是有一点要说明,EQ并不是万能的,声音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不同的耳机,不同的音乐风格,有着完全不同的听音体验,一开始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听很久的参数,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去感受,最后才能找到几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案。

十段均衡器的设置和参数【第一章.EQ的基本定义】EQ是Equalizer的缩写,大陆称为均衡器,港台称为等化器。

作用是调整各频段信号的增益值。

10段均衡器表示有10个可调节节点。

节点越多,便可以调节出更精确的曲线,同时难度更大。

从左到右的顺序是从低频到高频[100Hz, 200Hz, 400Hz, 600Hz, 1KHz, 3KHz, 6KHz, 12KHz, 14KHz, 16KHz]。

【第二章.EQ各频段的基本知识】1.[20-60Hz]影响音色的空间感,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很难表现,powermp3没有这段均衡。

2.[60-100Hz]影响声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

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混厚感强,如果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

有大鼓、定音鼓,还有钢琴、大提琴、大号等少数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多表现在此段。

3.[80-160Hz]主要表现音乐的厚实感,音响在这部分重放效果好的话,会感到音乐厚实、有底气。

这部分表现得好的话,在80Hz以下缺乏时,甚至不会感到缺乏低音。

如表现不好,音乐会有沉闷感,甚至是有气无力许多低音炮音箱的重放上限,具此可判断您的低音炮音箱频率上限。

4.[150-300Hz]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音的力度。

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

5.[300-500Hz]表现人声的(唱歌、朗诵),这个频段上可以表现人声的厚度和力度,好则人声明亮、清晰,否则单薄、混浊。

6.[8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

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过多,则会产生喉音感。

如果喉音过多了,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适当的喉音则可以增加性感,因此,音响师把这个频率称为'危险频率',人声,打击乐多表现于此。

7.[1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kHz下测试。

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

8.[1.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不宜太多,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过多会使声音发硬。

9.[2k-4kHz]穿透力很强。

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 765;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

2-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

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

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

如果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

,有适当的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

10.[4k-8kHz]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明亮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人声可能出现齿音。

这段频率通常通过压限器来美化。

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11.[8k-12kHz]这段是音乐的高音区,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

适当突出(一点即可)对音响的的层次和色彩有较大帮助,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

但是,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噪声,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

如果这段缺乏的话,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

12.[12k-16kHz]能够影响整体的色彩感,这段过于黯淡会导致乐器失去个性,过多则会产生毛刺感。

13.[16k-20kHz]可能很多人都听不到,听不到并不意味着器材无法回放,只有很少人可以听到20kHz。

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以及整体的空间感,过少会让人觉得有点闷,太多则会产生飘忽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电子合声、古筝钢琴等乐器的泛音多表现于此。

【第三章.EQ各频段调节效果】每段频率分为[过低]、[半满]、[过高],效果以~隔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