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3音质的测试评测标准在评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音乐方面的术语。
“音质”这个名词,一般笼统的解释是声音的品质。
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⑴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⑵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⑶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
评判某音频产品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放映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
还有一些术语:一、音质:音质是评价音响器材最基本、最广泛的评价术语。
二、音色:声音会像光线一样有颜色的,音色愈暖声愈软,音色愈冷声越硬。
音色可以用"美""高贵"等字眼来形容。
三、音场感:这项包括音场的形状、前后位置,高度、宽度、深度等项。
四、层次感: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
五、定位感: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
通常说的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
六、透明感: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
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七、结像力与形体感:顾名思义,强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
换句话讲,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声的形体展现的能力。
结像力好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音像的立体感。
八、解析力: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
九、整体平衡性:主要是指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
合理的高、中低量感就是整体平衡性,听音乐感觉到乐曲柔和但有力度,明亮,欢快而又有层次,明晰、融合而又立体感,临场感强。
评测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要选择好在评测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耳塞或耳机(在下面的文章中,所有的耳塞或是头戴式耳机等,都统称为耳机)。
好的耳机可以直接反映MP3音质的优劣。
说到耳机,不禁想牢骚一番。
因为笔者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一些比较可悲的现象:起码有70%以上的MP3随身听用户一直都在使用原配的耳机。
而这些原配耳机,基本上音质都不值一提,就算是深海塞尔MX300之流,素质也好不了哪去。
使得再好的MP3也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一现象是否说明了我们国民的音乐欣赏能力正在下降?还是忽略了音乐的表现力?笔者建议,在购买MP3随身听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选择一副优秀的耳机,这样搭配MP3才能得到更好的音响效果。
笔者平时用来试音的耳机比较多,有SONY MDR-E888,SONY MDR-E575,SONY MDR-E565,AIWA HP-X705,AIWA V743,STAR 001A等,但最常用的还是细腻的MDR-E888、高解析力的001A和平衡的X705。
准备好耳机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音乐来测试。
拿出自己熟悉的CD碟,用EAC和LAME将碟中音乐转成320KBPS的MP3格式文件,或是用MEDIAPLAYER 9转成192KBPS的WMA格式文件,建议是使用320KBPS的MP3格式文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来说,MP3这种编码格式都优于WMA。
在CD试音碟方面,要求找些录音技术较好,音域宽广,或者是在某一频段有优越的表现的音乐。
笔者推荐使用《HIFI 四季》、《炎黄第一鼓》、蔡琴《民歌》或者其他名牌的试音碟如惠威、柏林之声等等。
根据评测的基本原则,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对某一样产品的优劣作出判断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评测MP3的音质。
除非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听音经验,心目中已经有了判断音质好坏的标准。
所以,在评测时最好是能准备一台比所要评测的MP3音质要更好的机器,譬如CD机,用来与MP3作直接比较,这样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中也能明显比较出两者的差别。
笔者在痛失SONY EJ01之后,只能用SONY SJ01和PANASONIC CT570这两台音质较为不错的CD随身听来作为评测参考。
评测方法当准备工作和评测工具都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测试MP3音质了。
但具体怎么样操作呢?对于新手,可以先选某一首歌曲,先在CD机中先认真仔细地反复聆听,直到自己认为已经比较熟悉其中的各个频段和细节的表现时,再用同一副耳机,聆听用MP3播放的效果。
在聆听的同时再分析MP3出来的声音与CD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差别在哪里。
譬如低音,两者中哪一方更浓厚,更有气势;高音哪个表现更清亮或是朦胧。
中频人声有什么不同。
一般来说,低音是最容易分辨的,其次是高音,再次是中频和各个频段的细节;还有场感,音色等等的表现。
试完一曲之后,心中应该有了一定的印象。
这时可以再用上述的方法听听其他的歌曲。
试完了之后,对CD机和MP3的音质表现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大致可以分辨优劣了。
还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耳机来评测,也许会是另一种景致。
如果想更娴熟地评测MP3音质,还得再对各种音乐多听、多想、多对比。
上面所说的音质评测完全是主观方面的,因为每个人的听觉和听音习惯都不尽相同,所以,只是主观评测,还不能达到评测的标准,必须有客观的或者直接数据表现,才能判定其音质的好坏。
但是,作一个客观的评测,并不像主观评测那么随便简单,它除了需要精密的设备和处理能力强的计算机系统之外,还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
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笔者之前在做MP3横向评测时,也就采用了极为客观的测试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用MP3播放15-20KHZ的平直频率,再经过设备的处理最后在计算机上采集到播放时的频率曲线,得出直观的频率表现图。
这张图表可以直接反映出MP3在播放时对频率的还原能力,从而可以直接评判其音质的优劣。
只有当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时,才能正确评判音频产品音质部分的优劣。
限于条件,也就只能在主观方面多下工夫了。
总结有许多的消费者认为,便宜的MP3就不会有好的音质,价钱越高,其音质就会越好。
其实不然,并不是说价钱便宜的MP3就没有好音质。
笔者也试过在低廉的MP3中遇见不少音质表现优越的产品。
所以,在音质评测过程中,先要消除这样的一个错误逻辑。
每一次的音质评测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许每一个评测过程,你都能发现音乐中新的东西。
在评测过程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对各种音乐的欣赏能力,不断发现丰富的音乐内涵。
二均衡器的设置1.均衡器的调整方法:超低音:20Hz-40Hz,适当时声音强而有力。
能控制雷声、低音鼓、管风琴和贝司的声音。
过度提升会使音乐变得混浊不清。
低音:40Hz-150Hz,是声音的基础部份,其能量占整个音频能量的70%,是表现音乐风格的重要成份。
适当时,低音张弛得宜,声音丰满柔和,不足时声音单薄,150Hz,过度提升时会使声音发闷,明亮度下降,鼻音增强。
中低音:150Hz-500Hz,是声音的结构部分,人声位于这个位置,不足时,演唱声会被音乐淹没,声音软而无力,适当提升时会感到浑厚有力,提高声音的力度和响度。
提升过度时会使低音变得生硬,300Hz处过度提升3-6dB,如再加上混响,则会严重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中音:500Hz-2KHz,包含大多数乐器的低次谐波和泛音,是小军鼓和打击乐器的特征音。
适当时声音透彻明亮,不足时声音朦胧。
过度提升时会产生类似电话的声音。
中高音:2KHz-5KHz,是弦乐的特征音(拉弦乐的弓与弦的摩搡声,弹拔乐的手指触弦的声音某)。
不足时声音的穿透力下降,过强时会掩蔽语言音节的识别。
高音:7KHz-8KHz,是影响声音层次感的频率。
过度提升会使短笛、长笛声音突出,语言的齿音加重和音色发毛。
极高音:8KHz-10KHz合适时,三角铁和立*的金属感通透率高,沙钟的节奏清晰可辨。
过度提升会使声音不自然,易烧毁高频单元。
2.平衡悦耳的声音应是:150Hz以下(低音)应是丰满、柔和而富有弹性;150Hz-500Hz(中低音)应是浑厚有力百不混浊;500Hz-5KHz(中高音)应是明亮透彻而不生硬;5KHz以上(高音)应是纤细,园顺而不尖锐刺耳。
整个频响特性平直时:声音自然丰满而有弹性,层次清晰园顺悦耳。
频响多峰谷时:声音粗糙混浊,高音刺耳发毛,无层次感扩声易发生反馈啸叫。
3.频率的音感特征:30~60Hz沉闷如没有相当大的响度,人耳很难感觉。
60~100Hz沉重80Hz附近能产生极强的“重感”效果,响度很高也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可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作用。
100~200Hz丰满200~500Hz力度易引起嗡嗡声的烦闷心理。
500~1KHz明朗800Hz附近如提升10dB,会明显产生一种嘈杂感,狭窄感。
1K~2KHz透亮2800Kz附近明亮感关系最大。
2K~4Kz尖锐6800Hz形成尖啸,锐利的感觉。
4K~8Kz清脆3400Hz易引起听觉疲劳。
8K~16Kz纤细>7.5KHz音感清彻纤细。
均衡器的发展趋势运用数字滤波器组成的均衡器称为数字均衡器,数字均衡器即可作成图示EQ,有可做成参量EQ,还可以做成两者兼有的EQ,它不仅各项性能指标优异,操作方便,而且还可同时储存多种用途的频响均衡特性,供不同节目要求选用,可多至储存99种频响特性曲线。
SONY的SRP-E300是一款多功能2通道的数字均衡器具有10段参量均衡和29段图示均衡,可同时或独立工作,带有限制器和噪声门功能,高精度的48kHz取样,20比特线性模数/数模转换;带有模拟和数字输入/输出;RS-232C C接口,可用于外部遥控,,它的出现会逐步淘汰普通的模拟均衡器,是一款专业音频扩声领域具有极高性价比的产品。
P.S.20~40这个频段声音的大部分感觉是松软的低音,而不是强劲有力,通过试验就可以知道。
看看给地鼓提升这个频段会有什么效果。
2、40~150是声音的基础没错,但是绝占不到70%,而且人声的鼻音也不在这个频段,大概在250左右。
3、150~500这频段,是个要在处理的时候非常小心的频段,绝不能靠提升这频段来获得人声的力度。
稍不小心就会一团遭。
4、“300Hz处过度提升3-6dB,如再加上混响,则会严重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应该说只要在低频部分加混响,都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当然,在现在的混音技巧中,这个规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因为,我们经常会在欧美及港台的录音室里见到他们为地鼓和贝司加超短程混响Normal:普通音效,所有频段都没有任何增益和衰减,适合喜欢原汁原味的朋友。
Classic:古典乐,它提升的也是高、低频两部分,主要突出乐器的表现和音场表现,适合演绎大场面的古典音乐。
Pop:流行乐,提升了低频部分,高频提升很大,乐器表现更加出色。
Rock:摇滚乐,它的高频、低频两端提升很大,低频音乐强劲有力,节奏感很强,高频部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