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欧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北欧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12文摘:北欧现代建筑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是不同文化与思想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人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选择与回应的结果。

从一些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北欧建筑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的探索与奋斗使北欧建筑成为欧洲现代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其中最具启发性的也许就是:在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将外来思想与本地条件相结合而又不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

Abstract:The contem p orar y Nordic architect ure has it s s p ecific feat ures which are formed f rom varied cult ures and ideas and colored b y man y talerted local architect s.As a brief int roduction on what t he y did and doin g,t his p a p er t r y to tell t he readers t hat how t he Nordic architect ure is been moderni j ed wit hout loosin g it s cult ural root s.关键词:北欧,北欧建筑K e y words:Nordic count ries,Nordic architect ure北欧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简述董卫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来稿日期:1997年5月作为欧洲的一个地区,北欧*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及经济背景,而作为欧洲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北欧建筑也具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北欧现代建筑是本地传统与外来思想混合的产物,但却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

究其历史原因,大约在公元11世纪后,北欧社会开始基督教化,此后,西欧、中欧甚至南欧的建筑思想及风格就逐渐传入北欧,在与当地建筑传统的碰撞、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地方建筑。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至今仍在继续。

但这并不能说明北欧建筑仅仅是被动地以地方条件来回应外来的建筑文化,这是因为文化传播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选择和嫁接的过程。

当一种地方文化还不够丰富或强大时,人们往往易于接受其它形式的文化或被强大的外来文化所同化;而当地方文化丰富或强大到足以与外来文化进行平等交流时,人们的选择能力也相应提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一番梳理,从中选取真正有用的东西。

北欧现代建筑也是如此,它在与外来建筑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欧洲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纵观北欧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11特殊的建筑遗产北欧最明显的地理特征是地广人稀。

除丹麦以外,各国的大部分国土都覆盖着森林,人口多集中在南部的沿海城市。

北欧人传统上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目前我们还可以见到挪威人和丹麦人建于13世纪的木构教堂和住房。

中世纪时传教士从南方带来砖石结构技术,当时主要用于教堂、城堡及重要的公共建筑,而大部分的建筑仍以木材建造。

此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北欧人不断接受来自欧洲其它地区的各种建筑风格和形式,并根据具体条件对其加以简化处理,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变形的(或地方化的)古典建筑,称为“北方古典主义”(Nort hern Classi2calism)。

因此,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北欧建筑遗产,实际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地道的北欧“土产”,包括各种类型的北欧早期木构建筑;二是自中古以至19世纪传至北欧的被“转型”了的各种外来建筑风格。

后者已经构成各个大中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主体,而前者目前只有在小城市、乡村或博物馆中可以见到。

与其精巧细腻的“原型”相比,北欧古典建筑更显得粗犷雄浑,这似乎并非单纯由于施工技术的差异所造成的。

如前所述北欧建筑遗产不仅是泛欧洲的古典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区域文化。

在以地方条件为出发点诠释正统古典主义建筑规则的背后,暗含着在北欧建筑的发展中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依赖以及对“高尚”古典文化的迷恋。

18世纪末建于瑞典哥德堡的古涅伯别墅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幢木构建筑看起来与砖石结构的古典建筑毫无二世界建筑4/1997©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13世界建筑4/1997致。

21现代建筑的出现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德国文化在北欧的影响日益扩大,从新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建筑,从社会主义思想到国家政治结构都可见到德国文化的影子。

如恩吉尔(C.L.En g el )和辛克尔(K.F.Schinkel )都在北欧留下了不少作品。

恩吉尔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设计的作品通常都采用以白色或浅黄色为主的色调,一改传统建筑以深棕色为立面主调的做法,为整个城市带来一种清新的气氛,使人联想起地中海之滨的希腊景色,以致赫尔辛基从此具有“北方白色之城”的美誉。

此外,辛克尔与挪威建筑师格罗奇(C.H.Grosch )设计的奥斯陆大学也为挪威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样板。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是北欧国家城市发展的高峰时期。

随着人口迅速增长而来的城市化使北欧传统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以1~2层为主的传统木建筑逐渐被4~6层的砖石结构建筑所取代。

由理性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所构成的围合式街坊也渗透到传统的自由格局的城市中,并逐渐形成新的城市基本格局。

与欧洲其它地区一样,巴黎式的大道,多层公寓和百货商店以及英国式的花园郊区等都出现在各大城市中。

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整个欧洲城市都在几种有限的模式引导下向同一化方向发展。

但在北欧,这种变化却给予我们两个重要的提示:其一,尽管工业化的时间大大晚于英国等国,但因其发展速度很快,北欧国家与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在接近,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同于意义广泛的“欧洲”概念,这使得这些国家有能力对发达国家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的趋势作出快速反应;其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北欧建筑师就已经在摸索具有地区特色的现代建筑发展道路。

芬兰的A ・阿尔托(A.Aalto )成为这方面的先驱之一。

他对现代建筑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在当时绝对理性化的功能主义观念中加入了浪漫主义的成分,使现代建筑不仅仅只为少数“文化精英”所推崇,也符合了普通人的审美情趣,使现代建筑更具生命力,这是这位建筑师在北欧土地上勤奋探索的自然结果,无怪乎他自称为一名“抒情性的温和主义者”(l y rical moderate ,Dirk 2inck -Holmfeld :P16)。

在瑞典和丹麦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建筑师,如G ・阿斯普隆德(G.As p lund )和A ・雅各布森(A.J acobsen )等,分别设计出本国版本的现代建筑作品。

其中G ・阿斯普隆德的斯德哥尔摩公墓,城市图书馆和哥德堡市政厅扩建等堪称瑞典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其中他在1920年所作的斯德哥尔摩图书馆被誉为瑞典建筑从新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代表作。

作品采用几何形构图,上圆下方,造型极为简洁有力。

整座建筑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多余装饰,仅象征性地在入口处使用了一些简化的线脚。

在主体建筑的中间有一道“世界主义”的饰带,象征人类知识来自不同的文化和地区。

这道饰带也成为立面分段的过渡,构思十分巧妙。

在上述第一代北欧现代建筑大师的率领下,北欧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汇入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大潮中。

3160~70年代的建筑发展这段时间是整个欧洲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以往强调形式简洁和功能合理的做法是20世纪上半叶欧美“温饱型”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60年代后的经济条件已能满足人们更浪漫更多样和更富特征性的任何想法。

于是建筑从“少就是多”的经济形态向“多多益善”的富裕形态转变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一期间北欧建筑的特点就是走向国际化。

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丹麦建筑师伍重(J.Utzon )的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获奖,为此著名现代建筑史学家吉提恩(Giedins )在其名著《时间,空间与建筑》一书的第5版中,将伍重列入第3代现代建筑大师的行列中,伍重的歌剧院成为现代建筑走向多元化的标志之一。

伍重十分注意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他以自然晶体的生长过程为出发点研究建筑形态学,从中发现自然界的多样性和有机性。

他的有机建筑不是为了模仿自然,而是企图寻找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他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而提出了可加性的建筑思想(Conce p t of Addition Architec 2t ure ),认为用同类元素可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形式。

他举例说,虽然花的结构形式相似,但每株花都有自己的特点。

他的金戈住宅区(1958~1960年)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作品,以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创造出了丰富的群体组合。

此后,丹麦不少住宅区都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60年代北欧现代建筑的另一个趋势是追求本地化风格。

在瑞典有所谓浪漫民族主义的复兴,建筑师P ・赛欣(P.Celsin g )和S ・劳伦兹(S.Lewerentz )都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希望在建筑中表现民族性格而又不失现代建筑的特点。

而另一位瑞典现代建筑大师B ・林德鲁斯(B.Lindreos )在60年代更是迷恋于研究瑞典传统的货栈建筑,他认为这些建筑成功地将古典建筑语汇转译成地道的瑞典语汇,当这些语汇一经形成就具有生命力。

林德鲁斯也从当时的新粗野主义思想中得到启发,那种直接表达材料原始特征的做法促使他在建筑创作中以新材料和新技术表现本土建筑的性格。

斯德哥尔摩电视塔就是其中一例。

他不仅借鉴了粗野主义在现浇混凝土中显露木纹的方法,更在其中加入了表达本土性格的图案纹样。

建筑本土化的特点就是使其与地方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相适应。

瑞典人威尔赫姆森(A.Wilhelmson )认为,如果没有社会民主的政体和发达的劳工运动,瑞典©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14世界建筑4/1997的现代主义建筑是不可想象的(B.Lindroos and so on’,P.6)。

其实这一观点也适合实行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其它北欧国家。

在北欧很少能看到豪华奢侈的建筑,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大公司的办公楼,设计水平、施工质量和环境条件都保持在相当的水准。

这是普遍福利制度和社会平等思想带来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筑的确是一种“社会产品”。

在特殊的社会民主制度感召下,对社会理想方面有所追求的建筑师也不乏其人,英裔瑞典建筑大师R ・厄斯金(R.Erskine )就是一位典型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