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三个阶段:
5 ~ 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上半叶,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和兴盛时期;
14世纪下半叶 ~ 17 世纪初期,西欧封建社 会走向解体。
(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中世纪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 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蒙田的儿童教育思想
目的:养成完美的判断力 教学观点: 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 反对死记硬背 注意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于练习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的兴趣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简介:
康帕内拉 (Campanella,Tomasso, 1568-1539年),是文 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思 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 义的著名代表。代表作 《太阳城》
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
提倡优生与胎教 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教 育观念发生了哪些转 变?
谢谢观看! 2020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简介: 伊拉斯莫斯(D.Erasmus,
1469-1526年),北欧著 名人文主义学家和教育家。 著有《愚人颂》、《基督 教君主的教育》、《论童 蒙的自由教育》
伊拉斯莫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性善论”,目的是培养“善良”的人
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 自然(儿童的禀赋)、教导、练习
早期教育的意义、儿童观及教育方法 儿童好模仿,儿童不是小大人,注重儿童个
体差异,提倡直观教具教学,推行基督教 和人文主义的结合
蒙田论儿童儿童教育
简介: 蒙田(Montaigne,1522-
1592年),法国文艺 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 想家、散文作家和教 育家。主要著作有 《散文集》(中译本 名《蒙田随笔》)
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目的:培养合格的基督徒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家庭熏陶、参加社会活动、欣赏 音乐
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宫廷学校:为王公贵族服务,主要学习“六艺”(文法、 修辞学、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早期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出生至7岁培养体格道德; 7岁至14岁培养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弈棋和吟诗);14岁至21岁侍奉领主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 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 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 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 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 “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 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 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蒙田论儿童教育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 心,歌颂人的伟大,实现人的尊严,强调 个性解放 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 多才多艺的新人 反对“性恶论”,强调教育的关怀、培养 作用,关注儿童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强 调游戏和体育的意义,强调环境影响,提 倡启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中世纪,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 历史 。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 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 级制度 。教会内部也建立了教阶结构。 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得它的教育也具有明 显的等级性。
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
性恶论 鼓吹人生来性恶,要想净化灵魂,得到未 来天堂的幸福,应当从幼年起就抑止儿童 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 预成论 否定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否认儿童身心发 展的节律性、阶段性。忽视儿童的爱好及 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 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