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居敬和他的《二十四孝》

郭居敬和他的《二十四孝》

郭居敬和他的《二十四孝》
纪优梓
如果有人给你提起朱熹,大凡到过尤溪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因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理学家、教育家,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诞生在尤溪小城,如今的尤溪也随着朱子学说的传播,声名鹊起,闻名海内外。

但是如果有人问你郭居敬是谁?除了少数研究《二十四孝》问题的学者外,恐怕连土生土长的尤溪人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知道,他就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几百年、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二十四孝》的撰辑者郭居敬。

这是一位被尘封的历史人物,今天终于露出了神秘的面纱。

尤溪有着一千二百多年的文明史,存世的《尤溪县志》有明嘉靖、崇祯,清康熙、乾隆,民国等版本,每一版《尤溪县志》的人物传孝友系列中均记载了有关郭居敬的事迹,各版本的记载内容大体相同,而以崇祯版最为详细:郭居敬,八都小村人,笃学好吟咏,诗文不尚富丽。

性笃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

既没,哀有过而与礼称。

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四孝行之概,序而为诗,用训童蒙。

时虞集欧、阳玄诸名公,欲荐于朝,敬力辞不就。

因喻子弟曰:“昔
周公有戎狄之膺,孔子严夷夏之防。

吾既不能挽江河以洗腥膻,奈何受其富贵哉?”终身隐居小村,以处士称。

其所居号秀才湾焉。

崇祯版《尤溪县志》国内已失传,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原刻本,国内仅存复印本。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郭居敬生平的最详细的资料,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至少可以解读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郭居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尤溪人,一生隐居八都小村,没有功名。

按宋制:尤溪辖四乡统八里。

元改里为团,共五十团。

明改团为都,计五十都。

八都小村即今尤溪城关镇小村。

据当地居民介绍,秀才湾就是小村内的一个小湾沟,地名至今仍然沿用,其所居遗址犹在,只是已为该村村民建了新房。

该房主说,祖上曾传这个地方是一个秀才所居,风水甚好,所以选此建房。

另外,既然是尤溪人,是否有描写家乡景物的的诗文存世呢?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所藏《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是海内外仅存的《百香诗》孤本,其咏《莲花》一诗中写到:“源头活水满方塘,净植亭亭异众芳。

世上已无周茂叔,不知今日为谁香。

”周茂叔即周敦颐,因《爱莲说》而闻名于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根据分析,这首诗写的景物应是尤溪城内因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而闻名海内外的“半亩方塘”。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朱熹所咏半亩方塘就是尤溪城南的半亩塘,那时的半亩塘内种满了
莲花。

第二,郭居敬的品学为人们所推重。

他出生在尤溪的小县城,又隐居在小村,能够得到当时的名公虞集、欧阳玄等人的举荐,实属不易。

可见其在外的影响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虞集是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可谓名门之后,是元代延佑至顺间,即公元1314---1333年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

欧阳玄,欧阳修之后,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朝庭之制、诰、诏、旨多出其手,海内名山大川,寺院宫观以及王公贵人墓石,得其片言只字,均以为贵。

这样顶尖级人物愿意举荐他入朝为官,至少可以说明郭居敬的才华、人品、学识得到当朝上层的认可。

其他版本的《尤溪县志》亦记载:“(居敬)没,祀乡贤”。

“乡贤”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明清时期,凡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祭祀。

这也说明他的品学得到当地乡人的肯定与尊崇,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位朝野推祟的人物。

第三,郭居敬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有着较为浓重的独善其身的儒士情怀。

1276年,元统一中国,标志着大宋王朝的彻底灭亡。

虽然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对于江南文人士大夫们而言,却是“南人堕泪北人笑”,有一种邦析亲离之痛。

当然对于大多数的文人而言,他们既无回天之力,也无南枝北开之念,他们选择了退避时世,把满腔忧愤和抱负在文事
上加以宣泄。

这种背景下的郭居敬,才会有“既不能挽江河以洗腥膻,奈何受其富贵哉”的感概,所以他力辞不就,不与其“同流合污”,终身当他的乡村教师,是典型的元文人心态。

第四,郭居敬是《二十四孝》的撰辑者。

他选择了虞舜以下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为每个故事配上一首诗,编撰成《二十四孝》,用来做儿童的启蒙读物,《二十四孝》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虽然目前学界对《二十四孝》的撰辑者有不同的说法,但都缺乏历史记录依据,只有郭居敬一说最有历史根据。

除了各种版本的《尤溪县志》有详细的记载外,明嘉靖的《延平府志》中亦有相同的记载,这可不是一般的野史或戏说之类的文学故事,而是严肃的历史资料。

《二十四孝》成书于元代,在这之前,亦有许多关于宣扬孝道孝行,撰辑孝子孝行之书,如汉刘向《孝子传》,晋萧广济和师觉授的《孝子传》等,为什么郭居敬所撰《二十四孝》成为元明清时期普及孝道的通俗读物而广为流传呢?
首先,它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的观念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把“孝”当作立国立身的根本,当作关乎人伦纲纪的头等大事。

“孝”对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作用。

《二十四孝》的出笼,正是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适应了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所以受到历
代封建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宣扬,使得《二十四孝》得以广泛流传。

其次,《二十四孝》所选孝子孝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虽然只有二十四个小小的故事,但涵盖面却十分广泛,从虞始,至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时间跨度大,几乎囊括了元之前的所有朝代。

从人物来讲,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儒士学子、平民百姓,而一般老百姓占了多数。

从年龄上讲,有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甚至是幼童。

这样就为各式各样的人树立了孝行榜样,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效法的对象。

再者,《二十四孝》所选定的孝行素材,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在郭居敬之前,已有多人搜集整理孝子专辑,唯有《二十四孝》所选孝行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比如“卖身葬父”一则,说得是汉朝有一个叫董永的人,家里很穷,父亲去世了连安葬的钱都没有,于是他将自己卖身一户富裕人家,先支工钱办丧事,而后给他们家做工,后来遇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子,并且要嫁给他,主人要董永织完三百匹布,才能抵过卖身的钱,而这位女子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织完了。

原来她是个仙女,为董永的孝心所感动来帮忙。

这一孝子典范,得到社会各种层次人员的大力推祟,成了文人的创作素材,被哺育成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一故事传说经久不衰。

“哭竹生笋”说的是三国时期叫孟宗
的孝子,母亲病得厉害,很想吃笋,因正值冬日,天寒地冻,无法弄到新鲜的竹笋,他面对竹林,放声大哭,终于孝感天地,土地迸裂,长出新笋,母亲吃了笋羹,病居然好了。

情节十分感人,充满着因果传奇色彩,很具代表性,有着比较强的教育效果。

最后,《二十四孝》在编写形式上具有通俗性。

每一孝行的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内容则十分丰富,用字则不多,每则只用五六十字。

如“|恣蚊饱血”: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

家贫,榻无帷帐。

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非常通俗,一般老百姓都能读懂。

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在故事之后配以诗画,更通俗易懂,就像鲁迅所说:“那里面地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事迹。

”每则故事之后,配以一首五言绝句,便于理解,便于记忆。

如“闻雷泣墓”: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总之,郭居敬这位一代贤儒,其孝行堪称他人楷模,才学远播海外。

但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淹没在浩瀚的史海之中,对他的生平也缺乏研究,这是我们的责任。

因此,加大对郭居敬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就是显得尤为迫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