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6章 第4节 变阻器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6章 第4节 变阻器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变阻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实际动手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技能。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体验通过实验验证推论正确性的乐趣。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难点突破: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难点突破:此时学生对于画电流的路径比较熟练,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电流路径的分析,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用学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后归纳总结,教师及时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滑动变阻器实物、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三者结合在一起,通过电流的路径,分析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驱动下激发思考,积极进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方法和规律。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电源、削制好的铅笔芯、开关、电流表、电灯、小金属夹、滑动变阻器、导线、调光台灯、收音机等。

2.新课导入教师用一个普通的调光台灯和一台收音机进行实物展示。

通过问题“为什么台灯的灯光强弱和收音机的音量会发生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3.探究变阻器的原理师:以台灯为例大家想一下,这个调光台灯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生:因为电流变化引起了亮度的变化,师:那么电流的变化是什么引起的呢?生:电压或电阻。

师:那怎样改变电压?生:可以改变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压。

师:说的很好,那么要怎么改变电阻呢?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生: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师:那么大家来讨论一下,以上这些因素哪个更容易更简捷来控制电阻,而且还要实现电流的连续变化呢?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猜想:改变导体的长度是引起电流连续变化的简捷途径。

师:那么到底能不能通过改变接入导体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使电流连续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电源、削制好的铅笔芯、小金属夹开关、电流表、电灯、导线、来设计一个简单的调光灯,进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感知通过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可以简便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使调光灯的亮度连续可调。

(铅笔是学生平时经常用的文具,用铅笔做实验可以更加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变阻器的学习做好铺垫。

)实验结束以后,学生讨论,得到以下两个结论:1当M端向左移时,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长度变短,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灯的亮度变亮。

2当M端向右移时,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长度变长,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灯的亮度变亮。

师:综合这两点我们可以探究得出什么?生:可以得出改变铅笔芯的长度,引起电流的变化,使灯泡亮度发生变化。

师:将铅笔芯说的专业一点应该叫它什么?生:导体师:对,那这里电流变化是因为什么变化啊?生: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使调光灯的亮度连续可调。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教师通过即时生成的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变阻器的原理。

教师补充“另一段电阻丝并没有接入电路”,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扫清认知障碍。

在得出原理后,通过金属夹滑动初步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这样为后面迁移到滑动变阻器的分析做铺垫。

师:说的非常好,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变阻器的原理。

师:我们设计的这个调光灯有什么缺点呢?大家好好想一想?生:电灯的变化不明显,可能是因为铅笔芯的阻值太小,可以加长笔芯长度,师:但笔芯容易折断且也太长了不方便,还有比它更好的器件吗?师:让我们来看看书本上科学家们是怎样回答的吧?(展示PPT)正确使用变阻器(1)滑动变阻器结构的学习师:我们今天这节课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手里的滑动变阻器实物和老师的课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哪部分相当于金属夹?哪部分相当于铅笔芯?为什么把电阻线绕成圈?绕在什么上?为什么电阻线的表面刷一层绝缘漆?那与滑片又无法导通了,怎么办?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铭牌上标志有什么?有什么含义?(ppt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表述,相互补充,明确滑动变阻器构造及各部分名称、原理,知道结构示意以及铭牌的含义图。

(展示PPT)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等问题。

使学生在自学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可对变阻器的结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是机械的记忆,明白每部分构造都是因需要而生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同时学生也就明白的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利用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将“构造—结构示意图—元件符号”整合起来说明,一一对应。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展示PPT)(2)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重点)提出疑问:师:同学们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已清楚了。

滑动变阻器共有四个接线柱,想一想可能有几种接法呢?生:可以有好多种。

(学生的想法会有很多)师:如果只有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有几种接法呢?讨论分析:生:接法有ABACADBCBDCD进行试验:(展示出实验器材实物图)要求:据提供器材,自主实验,分别按以上六种连接方式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思考: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例如AC),电流将流过滑动变阻器的哪些部分?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向右、向左移动金属滑片P时,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将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将怎样改变?灯泡的亮暗程度会如何改变?据提供的表格,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实验)交流讨论:师:同学们通过亲手实验,对滑动电阻器的用法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请你们把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下,一个小组说一种情况就可以了。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对也有肯能错)师:老师现在通过课件和大家一起分析试验。

师:接着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要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应该怎样将变阻器接入电路中(是串联,还是并联?应该怎样选择接线柱)?生: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应该串联接入电路中,选择“一上一下”接线柱。

师:那个接线柱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得出下面的接线柱起着重要的作用,及远离下面接线柱电阻变大;靠近下面接线柱电阻变小。

即形式上有四种接法,而本质上只有两种。

演示破坏性试验用一个额定电压远小于电源电压的小灯泡接入电路,而滑动变阻器为滑到最大阻值处,用投影仪让学生观察清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情况后,闭合开关。

(小灯泡被烧毁)这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学生分析原因,得出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在接通电路前,应将金属滑片P放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位置,为了保护电路,否则可能会烧坏用电器。

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1)要串联在电路中(2)一上一下,主要看下注意事项:1、开关闭合前,要将阻值调到最大(即滑片距离下接线柱最远的位置)2、通过的电流不能超过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知识拓展其它变阻器电阻箱电位器指出电位器也是一种变阻器,调光台灯的亮度,收音机的音量,就是靠电位器来调节的,这样和引课相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1)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4.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