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 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

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 病因病机]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

”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 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 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 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 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

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 检查方法] 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

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骼的关系等。

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 线片,配合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 治疗]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

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

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则。

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 结语]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瘤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

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

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

第一节气瘤气瘤是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枢要•论瘤赘》云:“……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

”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 病因病机]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由于元气不足,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痰凝,营卫不和,痰气凝聚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

[ 诊断]气瘤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先天性疾病。

常在青春期开始发生,有的在儿童期或出生时就被发现。

亦常伴有某种发育上的缺陷。

好发于躯干部,亦常见于面部及四肢。

瘤自皮肤肿起,生长缓慢,为多发性,数目可从数个至千余个不等,大小差异很大,从米粒大至拳头大,质地或硬或软,但多数质软,用手指压之凹陷,去除压力后即能弹起。

部分头颈及四肢部的多发性气瘤可见局部皮肤、皮肤下组织水肿,过度增生、增厚、发硬而失去弹性。

瘤的皮色不变,有的或带淡红色。

另一种为先发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片,而后再发生赘瘤,色素斑和赘瘤可在同一部位,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

[ 鉴别诊断]一、肉瘤部分肿块生于皮下,质软,类似气瘤,但多数呈分叶状,无压缩性,且不能将其挤入皮下。

二、血瘤肿物柔软,境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或肿块表面色泽鲜红或紫暗,加压时不能褪色。

[ 辨证论治]痰气凝结气瘤多发生于躯干部,也常见于面部及四肢,瘤大小数目不一,质地柔软而有弹性,生长缓慢,皮色不变,无疼痛感。

辨证分析:肺失宣降,腠理不密,外邪所搏,气聚痰凝,留于肌肤而致气瘤; 气虽郁结但无瘀血,故皮色不变,不坚不痛。

治法:通气宣肺,化痰开结。

方药:通气散坚丸。

[ 其他疗法] 气瘤多为多发性良性肿瘤,可不施行手术。

若顶大蒂小者,可用双套结结扎治疗; 若气瘤发于面部,有损面容,或发生于肢体,妨碍肢体活动时,或某些气瘤有恶变趋势,可行手术治疗。

[ 预防与调摄]1. 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郁。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结语]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其特点是: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已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

应与肉瘤、血瘤相鉴别。

内治直通气宣肺、化痰开结,方用通气散坚丸。

一般不必外治。

第二节血瘤血瘤是以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类证治裁》云:“血瘤自血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

”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 病因病机]由于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脉络扩张,气血纵横,结聚成形,显露于肌肤而成。

[ 诊断]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

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

瘤体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肢体活动时胀大。

血瘤可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烂。

婴儿患者有的可在数年内自行消退。

[ 鉴别诊断]血痣大小不一,手指压迫其上,色泽和大小无明显变化。

[ 辨证论治]内治法(一)心火妄动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质软色红,指压褪色,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辨证分析: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致气血纵横,脉络交错,结聚成形,故成本病,质软色红。

治法:凉血活血,抑火滋阴。

方药:芩连二母丸。

(二)气血瘀滞瘤色紫红或暗红,呈斑片状或隆起,甚或呈结节状、疣状辨证分析:血运失常,气血纵横,脉络交错,气滞血瘀,凝聚成形,故瘤色紫红或暗红,呈结节状或疣状隆起。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

[ 其他疗法]一、压迫法长期把棉花垫直接放在血瘤表面,并以胶布及绷带加压固定。

二、注射疗法把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1 混合,用细长针头插入瘤体内,缓慢注入,以致整个瘤体高起为止。

每次用药液3—6mL 隔I周可反复注射。

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则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瘤体较大而局限者,经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 预防与调摄] 隆起于皮面的血瘤,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局部擦伤。

[ 结语]血瘤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其特点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

应与血痣相鉴别。

心火妄动证,治宜凉血活血、抑火滋阴,方用芩连二母丸; 气血瘀滞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

局部可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 瘤体较大而局限者,可行手术治疗。

第三节筋瘤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 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 鉴别诊断] 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

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

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 辨证论治]内治法(一)劳倦伤气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卞坠不适感加重; 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 劳倦伤气; 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 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寒湿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 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

方药:暧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外伤瘀滞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 舌有瘀点,脉细涩。

辨证分析: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故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色青紫; 筋脉阻滞,不通则痛,故患肢肿胀疼痛; 舌有瘀点、脉细涩为有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 其他疗法]一、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并发湿疮、臁疮者,参考有关章节治疗。

二、手术治疗这是治疗筋瘤的根本办法。

凡是有症状的筋瘤,无手术禁忌症者都应手术治疗,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

[ 预防与调摄]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 患筋瘤者经常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止外伤; 并发湿疮者; 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 结语] 筋瘤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其特点是: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伴有患肢酸胀不适,病久可伴发湿疮、臁疮。

应与血瘤相鉴别。

劳倦伤气证,治宜补中益气、活; 血舒筋,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寒湿凝筋证,治宜暖肝散寒、益气通脉,方用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外伤瘀滞证,治宜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办法,凡有症状而无手术禁忌症者均应手术治疗。

第四节肉瘤肉瘤是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外科正宗》云:“肉瘤者,软若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

”显然,它不同于西医的。

肉瘤,(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而相当于脂肪瘤。

为最常见的良牲肿瘤。

[ 病因病机]脾主肌肉,由于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气不行,津液聚而为痰,痰气郁结而成肉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