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矿山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作者:张孝强尹江江陈胜旺王新丰谢承煜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8期
摘要:为了响应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理念,针对我国矿区灾害发生频繁与环境修复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分析开展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为建立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灾害防治环境修护复合型人才
我国是资源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环境对资源开采约束也在加大,环境健康与人居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新的发展趋势对矿山安全开采和环境修复两者的密切結合要求越来越高,矿山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护问题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重大考验。
为贯彻“十八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开展科技创新、科学推进矿山稳定高效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幸福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矿山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工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保护煤炭产区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开发环境、促进矿山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应用职业化人才培养引导,人才需求旺盛
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主要包含安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1],涉及矿山开采学、安全系统工程、环境监测技术、场地修复、土壤微生物等多学科交叉内容。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视,设置安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研院校快速增加,各科研院所依靠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方向、实验设施完善、师资队伍、教学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投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积累。
国家对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给予了众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撑,未来必定会催生出大量的环境修复产业,产业需要人才与技术的支撑作为保障,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应用职业化人才培养引导作用下,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灾害防治需求发展迅速,该领域知识面广,对通识教育要求高,我国还缺乏大量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灾害防治与环境修护复合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形成系统的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人才培养理论体系[2],这对于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修复的人才培养,并逐渐形成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矿区环境修复专业技术队伍,以满足本领域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