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哲理散文阅读复习【知识导学】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
优美的散文,更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
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其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在鉴赏散文的语言时,一要联系作家的语言风格,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品味作品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词句,潜心推敲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此,要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品味该词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此外,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1.审清题干的提示语。
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等词语,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暗示的答题区位。
2.审清题干的分值。
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
因而,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分值中推断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答题时的疏漏。
3.审清题干的字数限制。
一般来说,如果在规定字数内还未把答案表述完,说明其中有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或次要的;反之,如果概括字数太少,则说明答案没能把一些主要信息概括进去。
须知试题要求规定的字数与答案的字数之间差距不会太大,如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重新概括组合答案。
【阅读演练一】不需要注释的生命(祝勇)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着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着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
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
没有了注释,这本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
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释,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
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茫然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
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
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着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
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
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
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
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
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卸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印信贴上,一步步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一声:“好!”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
”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
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
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选自《读者》)探究练习1.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再续写两句。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
2.结合文中的语境,说说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②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3.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明生命需要注释的?4.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5.对作者的生命不需注释的观点,你怎样看?请写一段话,谈谈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阅读演练二】黄昏菩提林清玄我喜欢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觉特别的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已与城市共同的心灵。
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或者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声哗然醒来,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红灯里,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
生活在这样的都市里,我们都是菩提树,拥有的土地虽少,勉力抬头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
还有一点点关心。
”活在都市的人也一样吧!除了食物和工作,只要渴求着明澈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
我们是像那样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地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味到空气的香甜,搭公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
我们对都市风格、人民品质的忧心是不是过度了呢?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声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训练题目:1“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一句中的“品质”指哪些内容?2“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 文章倒数第二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 文章两次写到夕阳,用意是什么?5 作者由城市的生活得到的启示是“感恩这人世的缺憾”“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你得到的感恩是什么?请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