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道管理心理学试题答案

四道管理心理学试题答案

1.联系实际谈谈态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它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和信念。

态度有好坏之分。

好的态度,像热情、耐心、敬业、爱心等等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这些能促使人们进行正确的社会判断和选择,使社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还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坏的态度,像冷漠、浮躁等等,不仅对个人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困扰,更会使社会上形成一种个人主义的风气,不利于团结和合作,不利于绩效的提升。

2.联系实际论述在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强化手段。

第一种答案:(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

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

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

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

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

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

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

但是,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

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

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

这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

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对强化理论的应用,要考虑强化的模式,并采用一整套的强化体制。

强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

“前因”是指在行为产生之前确定一个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观目标,并指明哪些行为将得到强化,如企业规定车间安全生产中每月的安全操作无事故定额。

“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目标的工作行为。

“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了目标时,则给予肯定和奖励;当行为未达到目标时,则不给予肯定和奖励,甚至给予否定或惩罚,以求控制职工的安全行为。

第二种答案:1,学会用人之道。

2,长期进行着建立一个明天都是招聘日的哲学。

3,记住那些聪明而有动力的人在你面试他们时他们也在面试你们。

4,清除招聘障碍加快填补空缺职位速度。

5,雇用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更聪明{受教育程度更高而且更有潜力。

6,用招聘的网撒得大一些从不同的渠道招聘人才。

7,经理们要负责控制员工流动率和留住员工。

8,对离职的员工进行离职面谈。

9,及时地处理员工的工作表现问题和替换消极的员工。

10,制定标准招募素质高的人才来确保内部员工的晋升。

11,把公司的使命和设想用一句话表达出来,清楚地表达公司的核心优势,发出员工的最佳表现。

12,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员工相信他们可以有更出色的表现。

13,了解是什么可以激励不同的员工。

14,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员工,相信他们可以有更出色的表现。

15,了解是什么可以激励不同的员工。

16,要确保员工工作达到高标准和高生产力,自己也要身体力行。

17,要在公司创造一种宽容的气氛,让员工知道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

18,要表扬表现出色的员工,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大家。

19,对员工取得的工作成绩应该予以表彰。

20,给表现不好的员工提出反馈意见。

21,要在员工中宣扬相互合作而不是竞争。

22,以身作则,要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

3.如何理解性格与健康的关系?(这道题我真不知道怎么答才能像管理心理学的答案~)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由于各人成长环境以及基因、遗传因素的差异等等的影响,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性格一旦形成,将左右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也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

人的性格与人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良的性格不仅有损于个人的人际交往,而且也是各种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潜在温床。

长期的性格偏差导致身体产生一些疑难疾病。

改变性格,就可以消除这样的疾病。

性格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健康,人的个性受到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的双重影响。

性格与健康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心情好了健康就会好,人的身体健康了心情也就会好一些。

人的心情是自己真正的能量,心能够做到断灭因果,能改变自身的心性,心变世界一切在变。

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人的健康, 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就有什么样的病,他们是一体的,爱激动的人没有一个是心脏好的,爱生气的人容易甲状腺、肝脏不好,爱叫劲的人颈椎不好,害怕胆小的人肾脏不好,疑心重的人胰脏不好,上火的人容易得高血压,害怕压力的人容易得低血压。

4.谈谈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阐述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健康的人格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一块垫脚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非常注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茫茫宇宙,星球如恒星沙数,不可计量,而一切星球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着,显得有条有絮,井然有絮,这是因为太空中的星星并非都是无拘无束的流浪汉,而总是有自己固定的“国籍”,即星系。

每个星系都拥有对星系都拥有对星系成员的强大约束力,即向心力。

生命的运行也是如此,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日常行为也能找到运行的生命之内核: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内核并不是以生就具有的,而是在现实的行为和挫折中逐渐形成的,从混沌到有序,其中经过过程。

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仍延续一系列的旧习惯,那么,他就会成为生活的奴隶”------穆尼尔纳素夫。

良好的习惯是在平常的行为中提炼出来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改掉不良的习惯,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优化自己的行为习惯。

好的习惯对我们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对我们百害无益,是对我们人身,思想的摧残。

如由小偷小摸变成犯罪的人也是由不良习惯而把他们送进监狱的,正如培根所说的:“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1、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无论在寂寞地独处,还是在喧闹的人群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的自我,只要留心,我们会慢慢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局限,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会因高估或低估自己而痛苦。

我们的人格存在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因此我们要注意优取劣汰,也就是要不断加强我们优秀的一面,比如正直,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等,克服劣质的一面,如自卑,虚荣,悲观,怨天尤人等。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

事实上,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如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

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智力基础,因为各学科的知识同处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其间既相互联系,又能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可以说,有了智力基础,人格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才有保证。

对此,培根的论述很深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

重理轻文,是我们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也是整个社会的倾向,可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的空虚,致使他们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导致人格品质的失衡。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

一位大学教授说过:“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3、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还是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实践。

诸如一个人的勤奋、坚韧、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如近年来校园内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塑造就很有意义。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例如个人有刷牙、梳头、洗手、勤换衣服、常剪指甲等习惯,就反映了他具有“清洁”这—人格特质。

因此,优化人格整合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无数良好的小事可“集沙成塔”,最终构建成优良的人格大厦。

4、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健全的人格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

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社会习俗、关心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不作无建设性的批评、多与他人沟通意见、保持自尊和独立等。

5、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体质、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以发展健全人格的,拖拉、懒惰、急躁、怯懦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不坚持体育锻炼明显有关。

6、防止“过犹不及”:凡事都有“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人格塑造过程中应把握辩证法,掌握好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