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效果评价与流程
放射治疗效果评价的记录保存
• 患者在住院执行放射治疗期间,所有的治 疗中和治疗后的效果评价均要详细记录入 病案之中,同时放射治疗副反应的观察处 理也要详细记录。患者放射治疗后的长期 疗效评价,要根据需要分别详细记录入门 诊病历和住院病案之中,同时记录放疗副 反应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治疗措施。所有的 记录均要保存良好,可以备查调阅。
放射治疗后的短期效果评价
• 患者完成放射治疗后2-4周内,安排患者进 行常规体检和放射治疗靶区的影像学检查, 结合放射治疗前的同类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参照效果评价标准进行短期疗效评价。短 期效果评价应以放疗靶区的影像学检查对 比结论为主,不能按照症状和整体病情变 化作为评价标准,如果患者在放疗靶区之 外的身体部位出现病情明显进展,将导致 患者的全身症状体征加重,故无法作为放 疗靶区的客观评价依据。
放射治疗后的长期效果评价
• 患者完成放射治疗后3个月即开始评价长期 疗效。在患者继续生存的前提下,需每隔68周对放射治疗靶区进行影像学检查,与历 次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其他检查指 标辅助判断疗效。在对长期疗效的判断过 程中,需结合患者放疗后进行的其他常规 肿瘤治疗方法的疗效结论,是否对放射治 疗靶区的治疗效果有辅助增强作用,客观 对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做出准确评价。
放射治疗效果评价与流程
放射治疗效果评价的标准
• 采用2009年发布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对可测量和不可测量病灶分 类评价。依靠症状、临床查体、影像学检 查和肿瘤标记物等方法进行评价疗效。评 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 (PR)、病变稳定(SD)、病变进展 (PD)四个标准,具体标准内容参照 RECIST的评价标准。
放射治疗副反应的评价
• 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靶区周围重 要组织器官的保护,减少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 伤。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计划执行的质 量控制可以减轻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发生率。在放 射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急性放射反应的发生 发展情况,要及时做临床干预治疗,并将副反应 的评价和处理记录入病案中。在放射治疗完成后 继续观察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发 生发展,并做出副反应级别的评价,必要时需住 院进行临床治疗,避免放射治疗副反应对患者的 生命间,应及时观察记录患者 症状、体征和治疗靶区的影像学变化,并做治疗 期间的疗效评价。对可见治疗靶区进行肉眼观察 及形态大小测量,并随时记录入病案,作为疗效 评价标准的参考依据。对不可见治疗靶区必须行 影像学检查,结合测量数据对照标准进行疗效评 价。需要向患者告知的是,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差 异与不同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差异有关,也 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不代表治疗后的总体疗 效,需坚持完成放射治疗才能获得最终的疗效评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