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题目: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专业:软件工程姓名:孙雨辰学号:3112370076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内涵及其区别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当时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2万。

而到了2006年底,该中心第19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37亿,占人口总数的0.5%,居世界第二位。

专家预计,在今后两年内,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

电子计算机网络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我们不但可以浏览世界上的最新信息,进行即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写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如今,两种文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矛盾和碰撞。

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面前,就有理论界人士说网络文化终将占据主流地位,甚至还有人做出传统文化即将被网络文化代替的预言。

难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销声匿迹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对待网络文化这个新生事物呢?本文就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优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肤浅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一、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什么是网络文化?应该说,网络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有人认为作品内容与网络有关的文化产品才能叫网络文化,有人认为在网络上首发的作品才能算是网络文化。

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网络文化的概念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网络文化都离不开网络。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像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形成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呢?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凝聚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内涵绵延至今,弘扬于世。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并在很的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二、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区别我们可以拿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比一下,就能够对网络文化的特点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依靠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进行传播的,还有一些是通过民间的流传演绎而延续下来。

而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借助的是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传播。

这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物质载体方面的重要区别。

传统文化大多是民间的人际间相互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开来,传统文化的作品必须经过编辑部或出版社审阅、筛选和修订,才能在期刊上发表、发行或播发。

而网络文化则不同,只要会打字和上网,都可以随意地将自己写的作品在某个网站发表出来,一般不会受到限制。

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方式则更自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作者和受众群体不同很多人是从1999年阅读蔡智恒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接触网络文化的。

这本书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

从此,一大批网络文化青年在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借助网络扬名,如安妮宝贝、宁财神等。

在受众群体中,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的中老年人群。

由于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对一些流行时尚的网络文化则不屑一顾。

而喜欢网络文化的则是思想活跃、标新立异的新生代,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对网络文化的狂热追捧几乎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传统文化的参与者比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作者们大都经过长时间历练,有着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

网络文化的作者们则相对来说具有年轻化的特点,虽然极其富于激情,但是他们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说多数网络文化作者跟传统文化作者相比文学素养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词语特点不同传统文化的语言是经过斟酌加工的较为规范的大众化语言。

其词语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共识,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具有京味的文学语言,让人听上去感觉非常亲切。

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各种戏曲剧种在文化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而网络文化的语言则比较口语化,其词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例如:“886”在网上表示“再见”;“同意”在网上写成“94”;“气死我了”在网上写成“7456”;“MM”或“美眉”在网上指未婚的可爱的小姐。

还有一些别字用得倒也别致,例如对MM打招呼时说的“你好丫”的“丫”就比“呀”透着亲切,而MM回给你一句“气死我乐”的“乐”也比用“了”多出些许含义。

网络文化产生的新词语显得新颖、有趣、简便,其中大多数词语已经基本上被网民认可了。

此外,传统文化思想内容一般积极进步,富有教育意义,有一定的知识性,能让人受到一定的启发。

网络文化则更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

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就现实情况而言,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有学者认为,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矛盾和冲突会迅速扩大,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直接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1. 与传统语言文字的冲突。

网络文化的方便、快捷恰恰符合了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

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和载体,但是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语言进行了简化继而形成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使用起来即简便又诙谐,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网络语言则是对传统语言的亵渎。

由于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那种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甚至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的局面,必将造成严谨规范的传统语言文字的失范和混乱。

例如把“妹妹”说成是“美眉”, “买东西”说成“买东东”等,此类的说法日渐盛行,这种网络语言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使传统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冲突。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更多地表现为社会通用的手段,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

网络手段的运用是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使传播直接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时空上的障碍得以消除,这种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直接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3. 网络文化与传统知识存储的冲突。

文化离不开知识的存贮,传统的知识存贮主要以印刷图书为工具和载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等的诞生,使知识存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纸存贮已成为现实。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1.传统文化规划和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网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可以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

但是网络文化缺乏一种醇厚绵长、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特别需要深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愿,唯如此才增强网络文化的生命力。

2.网络文化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坚持保守力量强大,而改革创新精神不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共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有关传媒机构也要寻找适合社情民意的途径,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的受众,要充分汲取网络文化中的先进手段,彼此互动、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就象阳光和空气,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正在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周到和方便的服务。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两种文化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应用,网络文化显示出一定的发展优势,而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景也并非暗淡无光,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两种文化还将长期共存,优势互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文化和智力支持。

因此,为了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今后两种文化要在发展过程中各取所长,并注意创新形式,提高品位,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上拍。

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共同为人类文明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1].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26[2].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78-105[3].高鸣. 试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32-34.[4].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党政干部学刊. 2007(8):40-41.[5].杨玲.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塑[J].甘肃社会科学. 2007(3): 248-249.。

相关主题